AI全新时代来临!自研芯片将乘上行业快车?是否会威胁英伟达霸权?

2025.08.25

播放量 10.4k

video_lock

现在能够排的上号的大科技基本都在做自研芯片,包括谷歌,Meta,亚马逊,特斯拉等等。这些大公司的自研芯片直接对标英伟达的GPU。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大科技同时也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可见现如今市场对于自研芯片的追捧。那么自研芯片到底能否威胁英伟达的地位?自研芯片本身又是否是个好的机会呢?

#NVDA

#自研芯片

#英伟达的威胁

no-comment

开通服务即可查看评论~

文字稿

如果你投资英伟达的话,自研芯片你必须要了解,因为他可以说被认为是当今市面上对于英伟达最大的威胁了!现在能够排的上号的大科技基本都在做自研芯片,包括谷歌,Meta,亚马逊,特斯拉等等。这些大公司的自研芯片直接对标英伟达的GPU。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大科技同时也是英伟达最大的客户。很显然,他们都在给自己留后手。而专门帮助大科技做自研芯片的公司,博通,近一年来的表现甚至还要超过英伟达。可见现如今市场对于自研芯片的追捧。那么自研芯片到底能否威胁英伟达的地位?自研芯片本身又是否是个好的机会呢?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不妨先快速科普一下什么是自研芯片。英伟达提供的,是像“万金油”一样的通用芯片,功能全面,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任务。而自研芯片,则是客户为了满足自身某一项特定的业务需求,从零开始量身打造的专用芯片。它的设计目标从一开始就极为明确,会剔除所有不相关的功能,将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为的就是让任务完成更为高效。目前,谷歌,亚马逊,Meta,字节跳动,OpenAI等公司,都在说要做自研芯片。当然了,他们不会自己去搞研发,而是和博通或者Marvell这样的公司合作,共同设计。
而之所以不少人认为,英伟达的未来会被自研芯片威胁,是因为自研芯片确实展示出了几项核心优势,是英伟达所不具备的。
首先,也是最直观的优势,就是成本低。以谷歌的TPU为例,最新一代TPU v5p的单位算力成本,据测算仅为英伟达H100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能效方面,根据MLPerf的基准测试,TPU v4在处理特定模型时,功耗也仅为英伟达A100的50%到75%。同样的亚马逊也宣称,通过部署其自研的Trainium和Inferentia芯片,可以节省高达50%的成本。
那为什么自研芯片能这么便宜呢?这就要说到自研芯片的第二个优势了,那就是他的高度适配性。这个适配性主要体现在AI推理场景中。相较于复杂多变的训练任务,推理任务的逻辑更为固定和重复,它对芯片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要求不高,但对能效和单位成本却极为敏感。而自研芯片正是为了最大化某一特定算法的执行效率而设计的。它剔除了那些和对应场景无关的芯片功能,只留下能实现特定任务的部分,从而在用最少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最好的效果。而随着未来推理任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自研芯片未来可能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后,是很多大科技对于自研芯片有更深一层的战略考量。对于谷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而言,AI算力已经成为其核心业务的基石。将如此关键的基础设施完全系于单一供应商之上,无疑存在巨大的战略风险。因此,开发自己的芯片,也是为了保障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
总的来说,自研芯片的威胁主要源于其更高的成本效益,特别是在推理端。同时,大科技出于战略安全的动机,也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么看来,自研芯片的优势似乎难以阻挡。那英伟达未来真的会遭到威胁吗?要做出判断,我们还必须了解自研芯片的劣势和问题。
首先,是自研芯片高度定制化的问题。为了保证效率最大化,自研芯片在设计之初,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服务于单一、固定的任务。如果服务的业务场景发生变化,那么这款高度定制的芯片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价值。所以它天然就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而我们也知道,现在AI的应用场景还处于快速变化当中,很多今天我们看到的需求,在未来或许都会被颠覆,这就大大降低了自研芯片的价值。而通用芯片,由于它的灵活性,这个场景用不上,可以用在另一个场景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其次,是自研芯片前期投入成本过高。自研芯片的开发是一项漫长且投入巨大的工程,从立项到流片再到规模化部署,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动辄花费上亿美元的成本。而这就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研发的风险很高。自研芯片的前期研发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一旦失败,就可能是上亿美元的损失,让很多客户感到望而却步。而即便研发成功,由于整个研发周期时间长达数年,可能在芯片研发成功之后,性能和成本又变得落后了,这也是研发周期长导致的一大风险。
另外,自研芯片最核心的优势,成本,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绝对。许多广为流传的成本计算存在一个误区:它们往往只比较了芯片本身的制造成本或单位算力成本。但这样计算其实是不完整的。如果考虑进前期的高昂投入,以及后期软件的适配和优化,也许自研芯片的成本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不成熟的应用场景来说,自研芯片甚至是没有优势的。只有在极大规模且长期稳定的工作负载下,自研芯片的总成本优势才有可能体现出来。
然而,自研芯片和英伟达相比,更大的劣势还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英伟达拥有像TensorRT和NVLink这样成熟的软件工具与互联技术,能持续优化GPU性能。而自研芯片缺乏同等级的配套支持,这不仅影响了其最终的性能表现,也成为了限制其技术进步的关键瓶颈。
但要说自研芯片和英伟达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CUDA。CUDA是英伟达历经20年精心构建的软件系统生态,它可以让开发者通过统一的编程模型,调用英伟达GPU的算力。正是因为有了CUDA,开发者才可以低门槛地、方便快速地,按照他们想要的效果去做AI模型。相比之下,自研芯片也没有一个类似于CUDA这样的软件。虽然谷歌、亚马逊等公司也宣称有类似的工具,但这些软件更多是为了特定功能服务的补丁,和CUDA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意味着,如果开发者决定使用自研芯片,他们还要在软件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搭建开发环境、甚至编写底层代码。这道高门槛天然就挡住了绝大部分的用户。
而这个差距,目前已经在市场层面体现出来了。三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虽然都有自研芯片,但只是提供给公司内部使用。面向云服务的外部客户时,它们还是要提供来源于英伟达的算力,因为这些客户的AI,无论是技术栈、算法模型,还是开发流程,早已深度绑定于CUDA。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以为亚马逊、微软,和谷歌都做自研芯片,他们未来的云服务就可以彻底不用英伟达的芯片了,其实根本离不开。只要这些云的最终使用者还是需要CUDA,那么云巨头们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还是要给客户提供英伟达的算力。
最后,软件的缺失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技术进步太慢。自研芯片的算力提升几乎完全依赖于迭代缓慢的硬件升级。相比之下,英伟达的算力进步除了在硬件上,还能通过软件持续优化,释放硬件潜力。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差距。
到这里,我们不妨给自研芯片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总结。
自研芯片的优势,在于其针对特定大规模推理场景的极致成本效益,同时满足了大科技保障供应链安全与技术自主的战略需求。这是当前市场对自研芯片感到鼓舞的核心原因。
但自研芯片也有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软件与生态的缺位,尤其是缺乏类似CUDA的成熟生态,极大地抬高了开发者的使用门槛,同时绑定住了绝大部分的开发者。其次,高昂的前期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高度定制化,让让它快速变化的AI领域面临巨大的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迭代也相对缓慢。而当我们将所有成本纳入考量后,其最核心的“成本优势”也大幅缩水,仅在少数超大规模且稳定的场景下成立。
好了,现在,我们了解清楚了自研芯片和英伟达通用芯片之间的优劣势。那这对于投资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未来自研芯片是否会威胁英伟达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清两者在满足市场需求上有什么不同。
英伟达的通用芯片,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通用性、灵活性以及背后成熟的CUDA软件生态。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和开发者而言,AI技术仍在高速演进,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去买英伟达的芯片是最直接、最高效的选择。这不仅能让他们快速部署AI应用,保证性能,还能灵活适应未来的变化。因此,通用芯片的需求是广泛且基础的,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方向尚未完全固定的新兴领域。
而自研芯片的需求则完全不同,它追求的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极致成本效益。这种需求主要来源于少数科技巨头。当他们的某项核心业务,比如谷歌的搜索、Meta的推荐算法等,已经极其成熟,并且每天要处理天文数字般的稳定负载时,自建一套“专用”方案就变得极具吸引力。通过为这一个任务量身打造芯片,他们可以在未来数年内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保障供应链安全。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效益的战略投资,其需求是深度、稳定但范围相对狭窄的。
看懂了这点就会发现,其实自研芯片和英伟达的通用芯片并非处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可能非常愿意花钱去做自研芯片,为长远效益做准备,但这并不妨碍还有另外一大部分的企业直接去买英伟达的芯片。所以本质上,两者是服务于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和不一样的需求。
这里咱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类比,用电。绝大多数家庭和企业,他们都会选择直接从电网买电,享受其便捷和稳定。然而,对于一些用电量巨大且需求极其稳定的工业园区或数据中心来说,也完全可以“自己发电”,比如自备发电机,甚至自建发电厂。长期下来,可能更具成本效益,也能保障在关键时刻的电力安全。
但你说,因为人们可以从电网购电,自备发电机的需求就会消失了吗?或者反过来,因为有自备发电机的存在,就没有人会从电网购电了吗?显然不会。
而英伟达就像是那个能给所有人提供电力的电网,谁需要用电,直接付钱就可以了。自研芯片就像是自备发电机,在用量极大、极其稳定的情况下,就有成本效益。所以他们俩都有属于自己的使用场景,自己的市场,也就意味着两者能共存。
不光共存,长期来看,两者未来的需求还都足够大。英伟达这边自然就不用说了,毕竟通用芯片这边是企业们更广泛更基础的选择,只要行业在增长,英伟达就会是企业们的首选。
而自研芯片这边,需求也非常大。从用电的这个例子中可以想到,未来只要是那些用量很大,很稳定的应用场景,就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这就使得像OpenAI的大语言模型、Meta的广告推荐、谷歌的搜索引擎,亚马逊的电商推荐等,都非常适合做自研芯片。这个需求本身就非常大。
不仅如此,自研芯片需求的确定性还非常高。对于科技巨头来说,他们决定做自研芯片,更多还是着眼于将几年后的成本效益做准备。这意味着,科技巨头们投资自研芯片的节奏,是独立于英伟达的芯片发展而存在的。毕竟,如果你是大科技的管理层,你会因为看到英伟达的技术迭代快一点,就不为几年后的成本效益做准备了吗?肯定不会,因为管理层必须要自己留一份后手。毕竟,要是自研芯片出来的效果很好,进步也足够快,那未来就能省下一大钱,也能变得更加主动。所以这个长期战略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便意味着,自研芯片这个需求的确定性也是很高的。
而这放在投资上看,意味着英伟达和博通之间,各自有着独立的增长逻辑。自研芯片的需求,更多是管理层对于长远效益的追求,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战略准备。它的增长逻辑和英伟达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博通的超预期增长,不应被草率解读为英伟达在面临压力;反之,博通的放缓,也并不意味着这部分预算会直接流向英伟达。两者的逻辑是独立存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那未来的市场份额将如何分配呢?咱们不妨看一看华尔街几个主要机构的预测。
下图展示了大摩对于2030年之前,自研芯片和通用芯片之间市场份额的占比。可以看到,在2030年,大摩认为英伟达等通用芯片将继续占据85%以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以博通为代表的自研芯片市场份额将从11%缓慢增长到15%左右。而整个行业会维持平均34%的超高增速。
另一边,高盛的预计也很类似。他们预测了了未来两年,英伟达,AMD,博通,和Marvell的市场份额对比,英伟达依然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不过略微下降一点,从87%下降到2027年的84%。而博通则从8%上升到11%。
总结来说,我认为至少在未来五年,我们将看到一个清晰的共存局面:英伟达依然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霸主,享受着市场的最大红利,并牢牢占据着约85%的市场份额;自研芯片作为重要的补充,在特定的、超大规模的细分领域里快速成长,市场份额会有提升,但还是占据小部分。而由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空间也很高,两者都会从行业的增长中持续获益。
那么这个共存真的就能这么一直延续下去吗?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变数呢?长期来看英伟达的地位是否能够一直稳固下去呢?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来回看一段历史,这便是CPU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它和现如今的GPU发展惊人的相似,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启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个人电脑革命的早期,CPU的自研芯片才是主流,像英特尔这样的通用CPU根本排不上号。在90年代初期,自研芯片迎来了它的巅峰,其应用遍布全球,从东芝、松下的消费电子,到思科、北电的网络设备,再到索尼、任天堂的游戏主机,几乎无处不在。当时没有人认为自研CPU会被颠覆,直到两个巨大的挑战出现。
首先,是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与成本。随着技术飞速进步,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自研芯片能承担更多、更复杂的任务。而这就导致了芯片的设计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到后来,单个自研芯片的初期成本,从最初的几万美元,飙升到数百万美元,成本上升了100倍。不仅如此,整个设计周期也越拉越长,动辄要花上一两年时间才可以研发出来。在当年PC革命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企业们根本等不起。
其次,也是更致命的打击,来自通用CPU的崛起。这里最重要的挑战者就是英特尔。当时,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在90年代遵循“摩尔定律”,实现性能的爆炸式增长,加上其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和巨大的规模经济,很快就在性能和成本上都取得了指数级别的进步。而另一边,由于资源相对分散,自研芯片的迭代本就跟不上通用芯片。很快,通用芯片就成为了更便宜而且更好用的选择。最终没有几年时间,自研芯片的市场就在英特尔的强大攻势下,逐渐式微。
回看历史,在CPU时代,自研芯片陷入困境主要来源于越来越复杂的设计,越来越高昂的成本,以及技术迭代太慢。这些与今天AI自研芯片的问题如出一辙。另一边,英伟达正如当年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一样,得益于其通用性和强大的生态系统,持续进步。
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会不会未来,AI自研芯片也会走向当年CPU自研芯片的老路呢?我们从终局思维来看,英伟达和自研芯片的竞争,最终谁会胜出呢?这个问题我想很久都没有答案,不过这边,我可以说说我自己一些很主观的想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和讨论。
我认为,长期来看,英伟达是有可能颠覆掉自研芯片的。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应对变化的能力上,自研芯片远不如英伟达。
现在的自研芯片,就是为了那些最成熟的AI应用场景来设计的,只能用于这些场景。今天我们觉得已经很成熟的AI应用和技术,在十年后回头看,可能都已不复存在了。比如现在的电商场景,现在的搜索场景,或许AI时代会完全不同。那么,为这些成熟场景量身定做的自研芯片,到那个时候作用还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如果要重新开始设计,成本高不说,还可能错失机会。而且越到后面,重新开始设计的难度就会越大,周期也可能会越长,这就导致自研芯片会不断被拉开差距。
相比之下,英伟达的逻辑就要稳固得多。通用芯片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拥抱AI世界里层出不穷的变化,让它可以灵活地通过软件层面的优化,去适应和加速未来的新算法。而且从技术迭代的速度去看,英伟达也比自研芯片更有优势,成本的持续降低也更有确定性。所以,只要AI技术还在高速发展,英伟达的优势就非常稳固。而且未来AI发展得越快,变化得越多,英伟达的优势就会越显著。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认为英伟达完全有可能,复制当年英特尔在CPU时代的故事,凭借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广的适应性,最终颠覆自研芯片。
当然了,我的这个判断也是有出错可能的。至少和当年的情况比起来,今天自研芯片的设计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了。过去,企业不仅缺乏成熟的设计工具,还需自己承担制造的重任。而今天,我们有EDA、IP这种成熟的设计工具,有博通这样专业的自研芯片服务公司,以及台积电这样的先进代工厂。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下,自研芯片的设计和开发,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历史,就草率地推断这次自研芯片会被英伟达颠覆。只是我个人从终局的角度上看,我认为英伟达颠覆自研芯片的可能性就还是存在的,至少是远大于自研芯片颠覆英伟达的可能性。
那什么时候英伟达才可能反过来被自研芯片威胁呢?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英伟达它自己犯了错。比如在关键的技术路线上出现误判,或者因为过于成功而变得傲慢,导致技术迭代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又或者产品的成本降不下去,让大家觉得“买电”的      性价比已经远不如“自己发电”划算的时候,自研芯片才可能真正抓住机会,吃掉更多的市场份额。
所以你发现没有,说到最后,英伟达想要保持它今天的地位,持续引领行业,核心还是要保持快速的技术进步,去不断推出性能更强、成本更优的产品。只要它能持续引领技术浪潮,那么我认为,英伟达的这笔投资就足够有保障。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回到视频一开始留下的问题:英伟达会被自研芯片威胁吗?相信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而且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问题的范畴。
首先,这个威胁对于英伟达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是的,自研芯片有它的优势,尤其在成本效益上。但自研芯片相对于英伟达也有众多劣势,包括没有软件生态,前期投入太大,高度定制化,以及其成本效益只在特定应用场景下才得以体现。在这些劣势下,自研芯片几乎不可能威胁到英伟达。    
在中期内,至少在未来五年,两者将因服务不同市场而共存,而且都会活得很好。英伟达如同电网,凭借强大的软件生态和灵活性服务于绝大多数AI应用,继续受益于整个行业的增长。而自研芯片则像少数科技巨头的自备发电机,为满足其超大规模、x稳定业务的极致成本效益和战略安全需求而存在。这个需求也足够大,而且确定性也很高,甚至比英伟达还要更高。再加上现在推理端的需求在快速爆发,因此,以博通为代表的自研芯片也有足够高的投资价值。
而说到更长期,当我们从一个终局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还是通用平台的生命力更强。AI技术日新月异,为特定成熟技术定制的自研芯片,其应对未来快速变化的能力更弱一些。相比之下,英伟达的通用平台更能拥抱AI的演进,优势将愈发稳固,而且它的成本也能在技术进步下持续推进,甚至有反过来颠覆自研芯片的可能。也因此,英伟达的领导地位,更多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节奏。只要它能持续推出性能更强、成本更优的产品,其核心地位就无法被撼动,它就仍然是AI芯片领域的首选。
绝对跟踪-为你持续追踪NVDA基本面变化

绝对跟踪-NVDA

NVIDIA Corporation

$169.75

-4.43 (-2.54%)

昨收

$174.18

最低价

$167.23

PE Ratio

45.71

今开

$170.04

最高价

$172.36

52周范围

$86.62-$184.48

财报解读

8 视频

业务调研

5 视频

热点解析

5 视频

更新于2025.08.25

异动分析

13

估值

1

问答

386

交易

103

CUDA

边缘计算

AI_Enterprise

为你推荐

22:13

行业机会

一再错过AI爆发机会?独家揭秘一套AI选股方法,精准把握下个AI致富机会!

2025.08.31

4k

38

3

22:29

行业机会

什么是散户最好的AI致富赛道?这些标的你必须了解!

2025.08.31

6.4k

70

5

21:54

NVDA | 热点解析

AI全新时代来临!自研芯片将乘上行业快车?是否会威胁英伟达霸权?

2025.08.25

10.4k

65

6

26:30

PLTR | 核心概览

PLTR估值上限,下限,以及合理估值;从估值中看懂PLTR股价逻辑! - 2025年8月

2025.08.20

7.2k

26

4

32:57

PLTR | 核心概览

PLTR 5+2基本面分析,彻底看懂PLTR投资! - 2025年8月

2025.08.20

5.7k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