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IPO市场下,高盛还能投资吗?
2025.09.15
播放量 3.2k
要说最近美股最火的热点,肯定少不了疯狂的IPO市场。 从Coreweave、Circle,到最近的Figma,接连不断的大公司上市,市场的热情仿佛又回到了2021年疫情的时候。随着美联储的降息,以及AI的持续发酵,未来资本市场很可能越来越活跃,IPO会越来越多。而要说谁最有可能在这场资本狂欢中“稳赚不赔”,那非高盛莫属了。
#AI_IPO
#投行业
#高盛
文字稿
要说最近美股最火的热点,肯定少不了疯狂的IPO市场。 从Coreweave、Circle,到最近的Figma,接连不断的大公司上市,市场的热情仿佛又回到了2021年疫情的时候。而IPO的热潮很可能才是刚刚开始,随着美联储的降息,以及AI的持续发酵,未来资本市场很可能越来越活跃,IPO会越来越多。而要说谁最有可能在这场资本狂欢中“稳赚不赔”,那非高盛莫属了。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投行之一,高盛几乎参与了所有重量级的IPO项目,次次都能分一杯羹。正好,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提过,高盛正走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中。这两年的高盛也一直是我最关注的股票之一。如今,高盛的股价已经从当时的350美元,翻倍涨到了700多美元。但这问题就来了,这个上涨趋势还能继续吗?现在这场疯狂的IPO热潮,会不会把高盛推向新一波高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高盛。
要真正看懂高盛这家公司,咱们得先从它的业务结构说起。高盛的业务可以分成三大块:投行业务、资管业务,还有消费者服务业务。其中投行业务是高盛的核心,营收占比69%。资管业务其次,占总营收的26%。消费者业务体量就比较小了,仅占总营收的5%。从过去的历史上看,高盛这三大块的业务占比一直都比较稳定。
而这三块业务里,最重要的毫无疑问还是投行业务。它不仅收入占比高,还几乎贡献了公司90%的运营利润。对于股价的影响也是最具决定性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把更多的篇幅放在投行业务的分析上。
咱们先来看看,投行业务近期的表现。在最新一个季度中,高盛的投行业务营收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大幅高于预期的94亿美元。过去一年,这部分业务的平均增速已经来到20%。这放到银行这种传统行业中,算是非常亮眼的表现了。从下图也可以看到,高盛投行业务的增速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加速,成为带动股价增长的核心原因。
不过,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要想真正搞清楚投行业务的增长来源,我们还得进一步深挖。高盛的投行业务其实分为三个部分:顾问与承销、FICC,以及Equity。顾问与承销就是最传统的投行业务,比如帮企业融资、上市IPO、收购并购等。FICC包括债券等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最后的Equity则是股权相关的业务。而在FICC和Equity里,又分中间商和融资两大部分。我知道,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觉得很乱了。确实如此,由于高盛的投行业务太杂,如果完全照着公司的划分去看,很容易抓不住重点。因此,我们投资者必须找到对股价影响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对这些部分进行深度分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在这么多业务中,市场最关注哪一个呢?这里我也不给大家卖关子了,其实就是顾问与承销这部分,也就是帮企业做融资、上市和并购等业务。这也是最为典型的投行业务。为了方便,我们之后简称为传统投行业务。
之所以这部分最为重要,跟这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它占公司的利润比例较高。如果光从收入上看,传统投行业务只占公司的20%,这个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但它的利润率遥遥领先于公司其他业务。具体的数据,现在公司已经没有单独披露了,但在2021年的年报的时候,公司有披露说,传统投行业务的运营利润率高达57%,ROE则为65%。作为对比,高盛当年的平均运营利润率只有45%,平均ROE更是只有23%,传统投行业务是公司整体的3倍。也就是说,这部分业务表现好,能显著拉高整个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过,光利润率高也不够,市场关注投行的另一个核心原因,是它的潜在增长。对于高盛来说,活跃的金融市场对所有的业务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单从爆发力的角度去看,还得是看传统投行业务。一旦IPO和M&A市场火起来,企业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找投行进行咨询和融资,并迅速带动起投行业务的收入和利润。就比如在疫情的时候,公司投行业务的利润就比之前平均涨了三四倍,这也带动起了当时高盛股价的增长。
另外,传统投行还能带动其他业务。尤其在并购时,企业往往需要融资,这又会带动高盛在融资服务上的收入提升。
所以综合以上,传统投行业务就是影响高盛股价最为重要的一块,没有之一。
那这部分业务现在进展得怎么样呢?从过去这几年的趋势上看,还算不错。可以看到,自22年年底开始,传统投行业务就开始见底回升,并在24年之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只有25年一季度时候是例外。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复苏有关。
然而,这样的增长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未来还能增长吗?增速还有提升空间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一些客观数据中去寻找答案了。
这首先要看的,是IPO市场的情况。下图展示了25年一季度IPO筹资的表现,我们主要看美国这一边,因为高盛大部分业务都在美国。可以看到,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量,今年都有了明显增长。资金量上增长了55%,而在数量上甚至直接实现了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个趋势大概率会持续下去。这首先是因为,过去这几个月,像是CoreWeave、Circle、Figma等公司的IPO都非常成功,这会形成示范作用,鼓励更多公司去上市。从下图可以看到,今年几个重要的IPO,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表现最好的三家公司股价都翻了2到4倍。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公司的IPO都有高盛的参与。
不过,要说能带来IPO市场繁荣的更为重要的因素,肯定还是AI。我在之前的分析中说过,AI很可能带来一大批新公司上市,就像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一样。事实上,今年以来,整体IPO市场还是以传统产业,比如能源、工业、和金融服务为主的,AI相关的公司不能算多,也就是Figma和CoreWeave这两家。而目前看来,未来这半年到一年,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大量AI初创公司上市。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在私募市场,我们已经提前看到了这种迹象。过去这大半年里,不少AI新创登上“Power 20”,吸引大量资本关注。“Power 20”是指一家名为 Augment 的私募股权与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追踪最受关注的20家未上市公司。榜单上的企业通常是潜在IPO热门候选人,所以也被视作未来IPO的风向标。而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这20家公司总市值已经达到1.67万亿美元,比2024年底大涨47%,远远跑赢标普500。
而在这些公司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I公司的市值占比在一年内从25%飙升到55%。几乎可以说,过去一年私募市场的价值增量,全都来自AI。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黄仁勋在最近财报会议上说的话。他说,现在AI初创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去年的总收入才两亿美元,今年前八个月,已经来到20亿美元,他想明年或许就能到200亿美元了。也就是说,两年翻了100倍。说实在的,这个数看上去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背后,其实就反应了AI带动的私募市场的繁荣。
现在,多家 AI 独角兽,如 OpenAI、Anthropic、Databricks 等,在私募市场的估值已远高于历史上任何科技类IPO市场面值。如果在未来一年内,这些巨头真的去上市,那在市场条件改善的配合下,那就很可能会掀起新一波IPO高潮。即便他们不上市,对于后来者的示范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而且趋势也已然形成。
此外,私募基金的退出压力也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推手。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目前私募基金所持公司的中位持有期已经达到6.1年。一般情况下,私募基金的典型投资周期大约是 4-10年,也就是在持有周期超过4年开始,往往就要开始考虑退出策略,把所持有的公司变现。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IPO和并购。所以说,在宏观环境改善的背景下,这无疑会进一步推动IPO活动。
整体来看,AI大趋势叠加私募基金退出需求,未来一年IPO市场大概率会持续繁荣,甚至更强。而这,对高盛的传统投行业务,显然是个重大利好。
除了IPO,另一个决定了传统投行业务走向的关键,是收购与并购活动,M&A。这部分的逻辑和IPO很类似,而过去这段时间,收购并购活动也相当活跃。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购市场总体交易额同比增长15%,其中大部分增量都来自于美国。
而进一步看,这部分的增量大部分都来自于科技行业。事实上,过去三年科技行业的并购还是比较冷清的,但最近开始有了明显提升。这里核心的原因,同样也是AI。
为什么AI会推动收购并购呢?咱们不妨看看最近的一个案例。
今年六月,Meta斥资150 亿美元收购了Scale AI 49% 股权,这是近年来最大的一笔收购并购案。Scale AI专注于为 AI 模型提供精准标注数据,这对于训练AI模型会有不小的帮助。但即便如此,150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Meta愿意花这么大价钱呢?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Meta在AI领域的竞争压力。和OpenAI、谷歌相比,Meta的生成式AI产品落后非常多。要想自己努力去快速追赶,难度非常大。那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收购来补短板、买时间。毕竟对于Meta来说,他不缺钱,但他承受不了自己在AI技术上落后的风险,所以花钱解决问题,在战略上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而类似的收购正在不断发生。有传言说,Meta还想收购另一家公司MidJourney,其背后的逻辑也是一样的,通过收购来快速提升图像类AI的技术和数据积累。Salesforce在5月花80亿美元收购数据管理平台,目的是强化AI数据治理和AI服务。OpenAI今年更是做了两笔重要收购:花65亿美元收购由苹果前设计大师Jony Ive创立的AI硬件初创io Products,用来布局硬件全链路;又以11亿美元收购了产品测试平台Statsig,还让创始人加入管理层,来加快产品迭代和商业化落地。
可以看到,这些收购背后的逻辑几乎都一样,那就是希望在当下AI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收购来给自己快速补短板,或锁定稀缺资源,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也就是说,只要AI技术还在快速发展,AI的竞争就会愈演愈烈,最终就会促进收购和并购的发生。
事实上,市场也是这么预计的,有机构指出,未来几年,我们将会进入 M&A 的高峰期。在2026年,全球并购金额可能达到创纪录的3.9万亿美元,相比今年预计的3.1万亿美元,还要增长25%以上。作为行业龙头,高盛自然会成为这波并购潮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巧合的是,未来宏观市场上的两个事件,将会给当前已经火热的IPO和M&A市场,火上浇油。一个是减息,另一个是去监管。
减息这部分很好理解,利率降低,会有更多资金流入市场,推动金融活动更活跃。而且收购方借钱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用债务或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这自然会刺激M&A的规模。
去监管这部分,根据路透6月的报道,纽交所最近正和美国证监会讨论,准备减轻上市公司的监管负担,目的是吸引更多高估值的新创企业上市。特朗普政府也承诺减少反垄断干预。 上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时,就撤销拜登政府发布的竞争政策行政令,希望回归自由市场、摆脱过度规范。这意味着,以后并购案不会一律严格审查,而是更多采取补救措施。这些政策,都会有利于IPO和收购并购,给本就活跃的市场再添一把火。
总的来说,在目前AI带动的IPO和M&A市场,加上减息和政策的支持,可以预计,高盛未来的传统投行业务很有可能会有不错的增长。从历史上看,在互联网革命的时候,另一家投行,大摩在95年到99年间收入增长了3倍。而在21年疫情时期的IPO和并购大潮下,高盛在投行业务上的收入和利润也都出现了大涨。可以说,未来一年,如果我们有幸看到类似的情况出现,我相信高盛的股价一定会有积极的反馈,这将会是未来高盛股价最重要的增长动能。
好了,说完最重要的投行业务,接下来,咱们再去聊聊高盛另外两个收入的大头。这第一,是它的融资相关的收入,也叫净利息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的20%左右。这部分的收入比较复杂。因为不管是债券、股票,还是资管、消费金融,每块业务里都有一部分来自融资。不过抓重点的话,其实80%以上都和投行业务有关,主要集中在股权融资和FICC融资。
这两部分的客户都是基金和企业们。比如对冲基金、量化基金想加杠杆,或者做空需要借股票、借债券,就会找高盛融资;再比如企业需要周转资金,或者收购扩张时需要临时贷款,高盛也能通过债券回购、结构化贷款、股票抵押等方式来提供资金。当然,也有企业会做一些长期的融资,用来发展业务等。
听到这里可能你会有些混乱,事实上,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券商的Margin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结合体。只不过高盛的对象不是散户或小公司,而是大机构、大基金和大企业。
从数据上看,过去这两年,净利息收入的增长还是相当不错的。从23年年底的18亿美元,上升到这个季度的2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6%,是过去这两年公司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量。
那未来这部分收入增长会怎样呢?首先,融资活动和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活跃度高度相关,而这些趋势目前都是向好的。其次,减息本身也会促使企业做更多的金融活动。所以市场对于未来融资的需求大概率是能持续提升的。
但别忘了,影响净利息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利差。也就是贷款利率和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而这部分在未来持续减息的环境中,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这样一来,虽然未来融资的需求增加了,但利润空间未必更大,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回顾历史,在上一次减息周期中,也就是19年到20年的时候,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只能说中规中矩。但在24年下半年的这波降息中,净利息收入却能维持在高位。所以说,我们也找不到太明确的规律。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部分收入正处于周期性回落阶段。未来一年,大概率增长会放缓,或出现持平或小幅下滑。而考虑到它占公司比重也不是最大,所以对股价的边际影响相对有限。
高盛的另一个收入大头,是中间商。这主要包括去给客户执行各种大额交易的佣金,以及在市场中作为做市商的收入。在财报上,是作为股权中间商,和FICC中间商这样的形式展示的。这部分收入占了公司整体收入的1/3左右。
如果这么看,中间商才是高盛最大的收入来源。但有意思的是,市场对它的关注度并不高。为什么呢?
首先,它可预测性非常弱。中间商的收入高度依赖市场的成交量和波动率,但即便成交量和波动率上升,能否转化成收入还要看市场对杠杆和对冲的需求有多大。而这些信息,哪怕高盛自己,也无法预测。其次,它持续性不强。行情在变好的时候,收入确实会有提升,但股市不可能永远在变好,一旦情绪稍微稳定一些,收入就会均值回归。所以即便它有增长,市场也经常不当一回事,股价没有什么好的反馈。最后,和传统投行这种高毛利的业务不一样,做中间商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可以撮合交易,资本效率和运营效率远不如投行。换句话说,它对提升ROE的帮助非常有限。
所以总结来看,虽然中间商占了公司的收入大头,但它不可预测、不可持续、资本占用高,所以它赋予公司的估值相对较低,市场的关注度也不算高。不过当然了,反过来这部分收入也不能出大问题,不能拖累公司。毕竟它给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如果金融市场转负面,导致中间商业务收入下滑,那还是会对股价带来负面影响的。好在,从趋势上看,未来一年,金融市场大概率会在AI、减息、去监管等逻辑下保持足够的活跃,所以我也不会过于担心。
到这里,高盛最关键的投行业务,我们就算讲清楚了。虽然高盛的投行业务非常复杂,但把脉络理清后,核心就一条:未来一年真正决定高盛股价的,是它的传统投行业务,也就是IPO和M&A市场的表现。其他的业务,只要别出大问题,别拖累公司,就足以支持股价了。而由于传统投行业务部分还有不错的上涨空间,所以总结来看,短期内,我认为高盛还是有一定上涨潜力的。
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讨论投行业务,确实因为这部分比较重要。前面说过,它占了公司总收入的70%。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高盛第二大部分,占总收入25%的资管业务。资管顾名思义,做的就是给客户管钱,高盛的客户主要都是一些大公司,大机构,以及高净值个人。过去两年,资管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速大约11%。
这部分的收入虽然增长稳定,但利润率相对较低,所以对利润的增长不算重要。但值得一提,公司在资管业务上作了一些重要的战略调整。
以前,它除了帮客户理财,还会自己动用自有资金投资。但这几年,公司逐步减少自营投资,从2023年的160亿美元降到现在的90亿美元,而公司在过去的investor day已没有为资管的自有资金设定目标了。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公司在资管的战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转移,不再自己做投资盈利,而是主要通过给客户做投资,收取管理费。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作为股东,我们更希望看到稳定、可预测的盈利,而不是靠公司自己投资赚快钱。毕竟自营投资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不确定性高。相比之下,管理费更稳定。一般来说,管理费按照管理资产规模的1%到2%收取,只要资产规模增长,管理费就会持续提升。
事实上,公司的资产规模也确实在稳定增长。从下图可以看到,高盛的管理资产(AUS)已经创下3.3万亿美元的新高,过去这几个季度都在创新高,年复合增速9.2%,而且走势非常稳定。这是资本市场最想看到的。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高盛做出这个战略转移了。事实上,在资本市场这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中,不仅是投资收益周期性强,高盛整一家公司都受限于周期性影响。股市债市并购周期来了,业绩自然水涨船高,不过一旦逆周期时,业绩也同时受压。而现在,资管业务的重点转移,就是希望帮高盛平滑周期,让盈利有更抗风险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提升长期的估值水平。
可能你会问,这怎么就扯到估值去了呢?这其实是一个金融问题,当一家公司的盈利水平更可预测的时候,市场就能更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盈利成长及股息,也意味着公司产业环境和业务模式稳定可靠,那在困难的环境下,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会降低。因此投资者就会更愿意支付更高的溢价,公司估值自然就会上升。
这里不妨看看高盛的主要竞争对手,大摩的盈利及估值表现。由于大摩在资管上的占比超过50%,它的抗周期属性要更强一些。在上一轮金融市场走弱的环境下,也就是22年、23年,高盛营收和盈利分别下跌了20%和49%。相比之下,大摩仅仅下跌了10%和28%。事实上,在过去十多年,高盛的盈利表现都更为波动。正因如此,市场就更愿意给大摩更高的估值。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未来高盛的资管发展得更好,为盈利带来更大的稳定性,那么估值还会有提升的空间,与大摩看齐。 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趋势。
总结来说,资管业务虽然短期内不是利润爆发点,但它能让高盛的盈利更加稳定,降低周期风险,在公司的战略地位还是重要的。长期来看,或许能成为公司股价能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到这里,我们已经对高盛的业务分析得差不多了。高盛还有一块占有5%的消费者业务,这部分是公司即将淘汰的业务,对股价影响不大,我们就不花时间额外分析了。
在给出投资观点之前,还有一个重要利好值得关注,那就是资本充足率的政策变化。
在川普上任后,美国的金融监管进入松绑周期,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降低大型银行的资本要求。让银行释放出的资本空间就更大,不仅能推动贷款和美国国债市场的活跃度,还能让银行有更多能力去放贷,或者直接回馈股东。与此同时,美联储刚公布的压力测试结果也带来了好消息。高盛的压力资本缓冲要求将从13.6%大幅降到10.9%,10月开始生效。要知道,高盛目前的资本比率是14.5%,远高于新标准。这意味着,公司有充裕的资本缓冲,未来完全有余力去进行更积极的资本分配。这一方面可以让公司在股息和回购上加码。另一方面,高盛也可以放出更多贷款,增加融资收入,这或许能抵消部分未来降息带来的利差压力。
到这里,关于高盛这家公司的情况,已经给大家分析完了。这期视频可能看起来相对理解难度会大一些,毕竟投行的业务对于非金融人士来说会有些复杂。但梳理过后会发现,其实高盛的投资逻辑并不难,就是看传统投行业务的表现。而其他的业务,只要别拖累就足够了。
到这里,我就来和大家总结性地聊聊,我对于高盛这家公司的投资观点。
首先,对于高盛的投资决定,我们需要把当下的投资逻辑和长期投资逻辑分开来看。可以看出我在前面的分析中主要是对一年左右的趋势做预测,这么做是因为高盛是一家典型的周期股。而周期股的一个核心投资逻辑,就是要在周期仍处于上行时介入。而目前,金融市场整体还处在复苏周期中,资本市场活跃、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叠加减息去监管等外部因素,都在给高盛加分。只要这个周期还在,那么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都不会出大问题。这是投资这家公司的基础。
但光有基础还不够,公司必须有足够强的上涨潜力才真正值得投资。而决定高盛上涨潜力的正是它的传统投行业务。在我看来,这部分业务在未来短期内,很可能出现超出预期的增长。这背后的根本动力就在于AI持续超预期的发展。AI带来的IPO和并购潮在我看来还会给公司带来持续的增长潜力,即便市场现在已经开始price in这部分利好,我认为最终的利好仍有很大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并给股价带来积极的表现。
另外,公司最核心的投资逻辑,传统投行业务这边,在AI下还有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所以整体来看,即便已经持续上涨了两年,但我认为依然有一定的上行空间。至少在26年下半年之前,不太可能会发生突然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高盛存在周期性机会。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这个趋势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是因为高盛天然的周期性,周期有上行,就一定有下行。另一方面,革命性技术的突破往往就是一瞬间,他不是线性的,而是阶段性爆发,也不具有长期持续性。所以高盛归根结底还是个周期性机会。正因如此,即便我对于公司短期相对看好,但长期投资我也会非常谨慎。一旦周期下行,或是AI浪潮降温,公司的股价就会遭遇较强的负面影响。而对于这点,高盛自己很难抵抗。我们投资者很难精准预测,只能被动接受。
说到这儿,可能有看官会联想到我们上一期视频讲的shopify,它也是一家逃不开周期性的企业。但高盛和Shopify的投资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shopify的主营业务有一个长期的逻辑支撑着,那就是它的电商业务。因为电商业务还在快速发展,所以即便出现周期性下跌,公司也能靠着行业增长,通过用户增量抹平一部分的周期性压力。但投行业务已经非常成熟了,不管是上市,收购并购,还是做融资,做中间商,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没有新的长期增长曲线。成熟的商业模式,叠加周期性,就意味着,在下行时期,高盛的收入是会下跌的。而这会大幅压缩了高盛这家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也是为什么市场一直不愿意给高盛足够高的估值的原因。所以,如果你想长期持有高盛,我不认为这会是一笔好的投资。
而说到估值,也不得不说,这家公司现在也不算便宜。现在公司的市净率PB为2.1倍,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这倒也合理,毕竟高盛现在面对多重利好,只要这些趋势还在,目前的估值很容易持续下去。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银行股的估值长期还是会均值回归的,它往往会发生在周期下行时期。也就是说,当周期下行的时候,高盛的股价可能会面临戴维斯双杀,估值和业绩双下跌。这或许会带来巨大的回撤。也因此,如果这家公司长期持有,最终的收益或许不会特别好看。
整体来说,我认为高盛这家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非常一般,而且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投资难度大,因为要时刻准备着在周期高位的时候逃离,而普通投资者很难精准判断时机。但就短期而言,我认为公司依旧有上涨潜力。即便现在公司估值不便宜,但在超预期的AI所带动的IPO和M&A热潮下,我认为公司在盈利和估值上,都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如果短期内还迎来了AI应用爆发,甚至是AI泡沫,那么高盛还将会有不错的投机价值。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是否投资的决定我想就很清晰了。投资的话,你是看中短期的AI浪潮所带来的超预期的IPO和M&A的增长。但你也要承担未来周期下行所带来的不可控风险。不投资的话,你就是更加看中风险,看中长期投资价值。你可以去赚更容易的钱,忽略掉这种难度大的挑战。两种态度没有孰优孰劣,就看个人投资风格了。
为你推荐

28:11
个股机会
疯狂IPO市场下,高盛还能投资吗?
2025.09.15
3.2k
35
1

26:08
个股机会
成功逆境反转的Shopify,能否成为下一家科技巨头?
2025.09.08
9.1k
62
3

27:30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5+2基本面分析,彻底看懂英伟达投资! - 2025年9月
2025.09.03
7.4k
28

23:15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估值上限,下限,以及合理估值;从估值中看懂英伟达股价逻辑!—— 2025年9月
2025.09.03
6.1k
14
3

19:50
NVDA | 财报解读
股价涨到头了?英伟达财报惊现两大全新增长点!还有80%增长空间?该如何把握?
2025.09.02
11.2k
7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