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是如何彻底颠覆微软投资逻辑的?老牌巨头有怎样的新风险和新机遇?

2025.09.22

播放量 4.5k

video_lock

过去几年,微软和 OpenAI 的合作,可以说悄悄改写了整个 AI 和大科技的格局。正是这份合作,让微软的市值从 2019 年底的一万亿美元,飙升到如今的四万亿。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OpenAI到底给微软带来了什么?这场深度绑定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MSFT

#OPENAI

no-comment

开通服务即可查看评论~

文字稿

过去几年,微软和 OpenAI 的合作,可以说悄悄改写了整个 AI 和大科技的格局。正是这份合作,让微软的市值从 2019 年底的一万亿美元,飙升到如今的四万亿。也正是这份合作,让微软得以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能。现在我这么说你也许还不理解,甚至可能会有质疑,但我想看完本期视频,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了。
然而,正是如此重要的一份合作,最近却似乎出现了裂痕。9 月中旬,两家公司突然宣布签署一份新的合作协议。紧接着,市场传出消息:OpenAI 向微软支付的分成,可能会从现在20%大幅下调到 8%。事实上,微软和OpenAI的合作并非牢不可破,这其中也存在着投资者意想不到的风险。
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OpenAI到底给微软带来了什么?这场深度绑定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如果你想真正看清微软的 AI 版图和投资逻辑,这一集,你绝对不能错过!
要说微软和 OpenAI 的合作,还得追溯到 2019 年。当时,OpenAI 推出 GPT-2,很快意识到大模型训练对算力和资金的依赖远超想象。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从非营利研究机构转型为“有限盈利公司”,开始积极寻求外部投资。
与此同时,微软也在寻找新的突破口。Azure 想在三足鼎立的云计算市场打破僵局,需要差异化竞争,而 OpenAI 的AI技术正好契合了这个需求。于是,微软果断投下10 亿美元,并拿下了 Azure 的独家云计算合作权。此后几年,微软持续加码,不仅投入资金,还提供海量 GPU 和数据中心资源,累计投资达到 130 亿美元。
OpenAI 有最前沿的 AI 技术,但缺少庞大的算力;微软有算力和云资源,却需要顶尖技术来增强产品竞争力、吸引客户。通过合作,OpenAI 解决了训练瓶颈,微软获得了顶尖的AI技术,这场强强联合实现了双赢。
现在看起来双赢的合作,其实当初对于微软来说是非常艰难的。
2019年的OpenAI,没有成熟的产品,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只有一个“通用人工智能”的愿景。而且融资额需要数十亿美元,未来还需要长期消耗 GPU和云资源,会需要更大的融资。所以,微软内部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科研项目,商业化前景遥遥无期。外部更是没有公司愿意投钱。最终,微软的CEO 纳德拉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决定投资OpenAI。
在2019年微软初次投资OpenAI后,一直到 2025 年,双方的合作不断升级。微软首先拿到了 OpenAI 技术的使用权,可以把大模型集成到 Office、GitHub 这些产品里;其次,微软通过 Azure 独家承载 OpenAI API。换句话说,任何公司想通过云来使用 OpenAI 的高级模型,都必须用Azure。除此之外,微软和 OpenAI 还签订了收入分成协议,OpenAI赚的每一分钱都要分给微软大约 20%。更重要的是,微软还拥有“优先购买权”。当OpenAI 需要更多的算力时,必须先问微软要不要卖。微软要卖,OpenAI就得优先买Azure的算力;微软不卖,OpenAI 才能找别人。
那么这份合作到底给微软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微软的业务上来看看效果。
在微软的所有业务里,和 OpenAI 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云计算平台 Azure。作为全球最大、最领先的通用大模型公司,OpenAI 在训练和推理时需要消耗海量算力。而每一份算力需求,最终都会交给Azure来承接。随着OpenAI 的需求越来越大,也直接推动了Azure的快速扩张。而微软的Azure可以分为两部分:Azure AI Azure Core,也就是AI和非AI业务。
先来看看Azure AI业务。微软Azure AI的收入可以分为四块。第一块收入,就是OpenAI用 微软的Azure来跑ChatGPT 和各种模型,这些算力费用要付给微软;第二块,是微软按照合作协议,从 OpenAI API 的销售里分走大约 20% 的收入;第三块,是其他企业如果要用OpenAI的模型,必须通过Azure来调用,这部分使用费同样进了微软的账。这三项业务都与 OpenAI 直接相关,占据了 Azure AI 收入的近一半。
最后一个业务“其他”,收入占比最大,超过50%。它其实是泛AI相关服务,包括GitHub Copilot、Azure Foundry GPU服务等。这里面,GitHub Copilot是帮人写代码的助手,用的就是微软和 OpenAI 联合优化过的 GPT 模型;Azure Foundry 是一个AI 平台,工程师可以在里面应用大模型搭建各种应用。虽然它也支持接入多种模型,但最核心、用得最多的还是 OpenAI 的模型;GPU服务,简单说就是把英伟达的 GPU 服务器租给客户训练 AI,其中最大客户毫无疑问正是 OpenAI。所以你看,这个泛AI业务大多数也是和OpenAI相关的。
这样算下来,Azure AI的说有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OpenAI的贡献。
不光是 Azure AI,OpenAI 还间接拉动了 Azure Core,也就是它非AI的传统云计算业务。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要用 GPT 模型才选择上 Azure,而一旦进来,往往还会顺带买数据库、虚拟机等这些属于Azure Core的业务。这就形成了“虹吸效应”,不光撑起了 Azure AI 的新增长,也让 Azure Core 受益。比如,在微软最新一季的财报里,Azure Core 的增长就明显加快。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SAP的用户上云带来的增长。要知道SAP的客户都是像雀巢这样的超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一直都有自己的本地数据中心,而本次上云选择了Azure,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和Azure的AI服务有关。
从这两个图来看,Azure的收入结构里,大约有 80% 来自传统的Azure Core,增速大概在20%左右,这个水平其实跟云计算老大 AWS差不多。剩下 20% 的部分是Azure AI,但它的增速却高达 200%,远远甩开同行。正是因为Azure AI的高速增长,把整个 Azure 的整体增速拉到了35%左右。
所以,如果没有OpenAI,Azure的增长将会非常平庸。正是OpenAI的合作给微软的Azure带来一条全新的增长曲线。而这两年微软Azure之所以能够有高出行业平均的增长,也几乎全部要得益于OpenAI所带来的新增业务。
到这里我们分析了OpenAI给微软过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那未来 OpenAI 还能给 Azure 带来多大的增长呢?
这首先要看OpenAI的烧钱能力了。因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本质上就是在“烧算力”。OpenAI 花的钱越多,买的算力就越多,给 Azure 的业务贡献也就越大。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从 2025 年到 2029 年,OpenAI 的累计现金消耗预计高达 1150 亿美元,比年初的预期多出 800 亿。这意味着 OpenAI 会继续砸钱,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投行高盛预计,2025 年至 2030 年,OpenAI 在推理上的成本将超过 1500 亿美元。这意味着,算力无疑会成为OpenAI最大的支出方向。
那算力的支出确定下来后,接下来,也是更重要的问题是,OpenAI 会不会把钱花在微软身上?
这首先就得问,这么庞大的算力需求,会不会只给微软一家?显然不可能。正常情况下,企业体量越大,越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分散风险。今年 1 月,微软和 OpenAI 已经重新谈过,微软不再是唯一的算力提供商。5 月,OpenAI 又和谷歌云签了合作协议。而在 9 月,Oracle 的财报更是透露,未来五年他们从 OpenAI 那里拿到的订单高达 3000 亿美元。要知道,大摩对微软 Azure AI 2026 年的收入预估才 300 亿美元,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惊讶:难道 OpenAI 以后只找 Oracle买算力,不找微软了吗?
其实,这点不用担心。原因就在于,微软和 OpenAI 的合同里明确写着,微软拥有优先购买权。也就是说,Oracle 拿到的这份 3000 亿美元订单,微软是先看过并同意的。微软之所以放手,可能是因为自己产能已经饱和,接不下更多订单,才让出一部分给 Oracle。换句话说,Oracle 能分到的,本质上是微软溢出来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Oracle 的订单反而证明微软的增长已经非常有保障。未来五年的算力订单几乎锁定,收入不用担心。只是,随着 Azure AI 规模越来越大,翻倍式的高增速不可能长期持续,到 2028 年左右,增速可能会回落到 50% 左右,但相比其他业务,仍然算是非常高的水平。
所以,可以说未来五年,OpenAI 依然是推动 Azure AI 的核心引擎,不仅动力足,而且确定性强。微软在这块的增长逻辑并没有改变。
除了 Azure AI,双方的合作还有一个核心条款:微软获得了使用 OpenAI 技术的权利。换句话说,微软可以把 ChatGPT 这样的大模型直接接入自家产品,比如 Copilot。
不过要注意,微软的权限其实只是一个“接口”。它能把模型嵌进去,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独占优势。就像苹果也接入了 ChatGPT。所以关键还是看接入后的效果。
微软这个接入权带来的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 M365,也就是大家熟悉的 Office 套件。M365 占微软总收入的接近四成,其中企业版(Commercial)贡献了 85%,个人版(Consumer)只占 15%。企业客户在采购时,往往是打包购买,把 Copilot 一起算进合同里。由于企业客户对价格并不敏感,所以 AI 功能对 M365 企业版的增速影响并不大。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企业版收入始终维持在 10% 15% 的稳定增速,看不出明显的 AI 推动。
而个人版 M365 的情况就不同了。消费者愿不愿意为 M365 付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真切感受到 AI 的价值。如果 Copilot 好用,用户才会愿意为此买单。他们是对于AI效果更加敏感的一部分群体。
从数据看,最新一个季度,M365 Consumer 的收入增速从 10% 以下直接提速到 21%。进一步拆分可以看到,其中订阅用户数增长贡献了 8%,价格提升贡献了 13%,说明用户规模和单价都在上涨。
表面看,这似乎可以说明 OpenAI 的模型确实提升了产品体验,从而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但问题在于,微软早在 2023 年初就把 OpenAI 模型接入了,2024 年又是 ChatGPT 功能提升最大的时间窗口。如果 AI 真是主要驱动,那么 2024 年的增长应该更明显才对,但实际情况却是,整个 2024 年大部分时间里,M365 Consumer 的增速都徘徊在 5% 上下,几乎看不出被 AI 拉动的迹象。再加上,我个人使用M365 copilot的体验也并不好。
所以我猜测,2025 年二季度的强劲反弹,很可能和AI关系不大。而更可能是因为今年 1 M365 提价,或者是 2024 年基数较低所带来的效果。
总体来看,我认为M365 个人版和企业版都没有因为接入 OpenAI 模型就出现显著的突破,更多还是维持原有的节奏稳步增长。AI 功能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反映出来。作为投资者,不用期待短期内 AI 就能让 M365 出现爆发式增长,当然,市场也没有这样的预期。真正深远的改变,可能要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观察。
至于其他业务,比如游戏、Windows 等,占比加起来只有 20% 左右,跟AI的关系也不大,这里就不展开了。
应用层面的影响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爆发。可在财务层面,微软对 OpenAI 的投入和绑定,反而隐藏着更大的变化。
2019 年开始,微软累计向 OpenAI 投入了 13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算力和云基础设施的形式提供的,换句话说就是微软免费让你OpenAI用我的算力。按照双方的协议,微软不仅能在 Azure 上独家使用 OpenAI 的技术,还能分走大约 20% 的收入。
不过要注意,微软并没有直接持有 OpenAI 的股权,单纯是以合约的形式达成合作。原因在于,OpenAI 的母公司 OpenAI Inc. 是一家非营利组织,它的使命是确保 AGI 造福人类,而不是单纯追求股东回报。在这种治理架构下,OpenAI 无法像普通公司那样直接通过股权融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OpenAI 2019 年成立了有限盈利子公司 OpenAI LP(后来演变为 OpenAI Global LLC)。它采用“利润封顶”的模式,投资人最多只能拿到一定倍数的回报。它虽然并非是非盈利,微软的投资就落在这个子公司里。可以接受融资,但仍然和传统盈利企业的模式不同。微软获得的是利润分成和优先合作权,但仍然不能是股权控制。
这样的合作结构,带来了两个不为人知的影响。
第一,对微软来说,这笔 130 亿美元的投入,在会计准则下,只要 OpenAI 亏损,就会拖累微软的净利润。所以过去两年,OpenAI的合作,在微软最直接的报表反应中其实一直是亏损的状态。不过好消息是,这种影响最多持续到 2026 年。到了 2027 年,微软利润表上就不再有这部分拖累,净利润增速有望额外提高大约 2.5%。
第二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合作结构对于微软来说还是限制了他的估值释放,但或许这一情况有望在近期得以改变。这么说可能有点儿抽象了,我多解释两句。
目前 OpenAI 的混合架构——上层是非营利母体,下层是有限盈利子公司。这种设计,一方面能保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能维持公益使命。但问题在于,很多大型机构投资人并不买账。他们担心回报被封顶,即使投入几十上百亿美元,也拿不到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结果就是,OpenAI 很难像一家纯商业公司那样,轻松吸引到动辄数百亿美元的融资。再加上 2023 年的 Altman 罢免事件,更是把“非营利母体和商业化诉求之间的冲突”暴露了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和 OpenAI 正在推动架构转型,希望把 OpenAI 变成一家标准的营利性公司。
如果转型顺利,OpenAI 就能吸引更多资本,解决融资瓶颈。对微软而言,也有机会真正拿到 OpenAI 的股权。如果未来 OpenAI IPO,微软这部分股权价值体现到股价上,将会是一个更大的增量。而针对业绩而言,也有相同的效果。按照会计准则,微软就要改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这部分投资。这样一来,OpenAI 股价的涨跌会直接反映在微软的财报中,也能拉动微软的市值。
总体来看,OpenAI 给微软带来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OpenAI会给微软未来五年带来确定性的算力需求。这一点非常客观,也非常确定,是支撑 Azure 业务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正因为这个确定性的算力需求,微软才有机会从“云计算三巨头之一”,在 AI 时代冲击行业老大的位置让微软从“云计算三巨头之一”,有机会在 AI 时代冲击行业老大的位置。当还有其他的积极作用,如果微软能够推动 OpenAI 转型为营利性公司,并顺利拿到部分股权,那么 OpenAI 的估值收益就能直接反映在微软的财报里,也会对微软的市值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前面说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 OpenAI 的合作对微软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最大的担忧,就是微软可能会过度依赖 OpenAI。
收入和利润层面的影响,可能要等到 2030 年合作期结束时才会显现。但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战略层面。在AI时代之前,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形成三足鼎立,各家云计算公司依靠的都是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而进入AI 时代后,竞争力反而更依赖外部技术。虽然 OpenAI 目前的大模型处于领先,但未来的变化谁都说不准,连云服务商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控。
除此之外,微软和 OpenAI 的深度绑定还引起了监管关注。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机构都在调查,两者的关系是否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收购”。一旦监管要求拆分或限制合作,微软可能不得不调整战略。
当然,微软对这些风险肯定也心里有数。早在 2024 3 月,他们就成立了 MAI(Microsoft AI),由谷歌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 苏莱曼 负责。今年 3 月,微软花了 6.5 亿美元,整体打包收购了 苏莱曼 创办的 Inflection AI 公司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为自研 AI 模型打下了基础。8 月,微软推出了自研大语言模型 MAI-1 Preview 和语音模型 MAI-1 Voice。他们的大模型路线与其他公司不同,不是追求单一超大模型,而是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和场景开发专业化模型。这可能是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也显示出微软在产品化上的独特思路。
不仅在大模型层面,在应用层面上微软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计划在 Office 365 套件中引入 Anthropic AI 技术。可以说,微软始终在为自己预留多种选择,不会把所有筹码都押在 OpenAI 身上。
但不得不说,这些布局现阶段能够体现出的价值非常有限。现在微软依然非常依赖和OpenAI的合作。这也是微软最大的长期投资风险,没有之一。
到这里,OpenAI对微软的影响就分析完了。那么,作为投资者,现在的微软还值得布局吗?
要判断这一点,先得看清微软在 AI 时代的核心优势。在三大云厂商中,微软是最早完成 “AI 云化” 转型的,这让它在 AI 竞争里走在了最前面。未来,它甚至有机会凭借 AI 的力量,在云计算规模上超越亚马逊,成为行业老大。而推动这一切的核心力量,就是与 OpenAI 的深度合作。
过去几年 OpenAI 已经显著拉动了 Azure 的收入和利润,未来这种趋势大概率还会延续。投资微软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资本开支(Capex)就是未来收入的风向标。由于微软有着OpenAI算力的优先出售权,又已经在AI云服务上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只要微软持续增加 Capex,就说明算力需求依然强劲。它相当于是所有大科技中Capex投资回报确定性最强的公司。所以,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Capex 不只是投入的信号,更是未来收入的保障。在如今算力紧张的环境下,只要微软继续扩产,未来的收入就不必过于担心。
当然,也要看到风险。微软如今能被市场贴上 “AI龙头” 的标签,很大程度上依赖 OpenAI。本身在 AI 技术上的积累并不算突出。应用层面,Copilot 的体验还没有被大模型彻底改变;大模型层面,微软直到 2025年才推出,还远落后于主流的大模型。未来长期来看,我相信微软凭借资金、研发和生态优势,还是有机会赶上的。但短期内,对于OpenAI的过度依赖,依然是最大的投资风险。如果有一天 OpenAI 在大模型竞争中掉队,微软的 AI 故事可能会被市场重新评估。这是投资者必须提前有心理准备的。
所以,总的来看,OpenAI 给微软带来的最大确定性,就是未来五年庞大而稳定的算力需求。这几乎锁定了 Azure 的增长。至于五年之后,微软能不能通过持股来分享 OpenAI 的估值红利,当然值得期待。但更关键的一点,是 OpenAI 在AI行业能不能保持长期领先。只有这样,微软才能真正坐稳 AI 云计算的头把交椅。

为你推荐

20:16

个股机会

OpenAI是如何彻底颠覆微软投资逻辑的?老牌巨头有怎样的新风险和新机遇?

2025.09.22

4.5k

44

6

28:11

个股机会

疯狂IPO市场下,高盛还能投资吗?

2025.09.15

8.6k

66

4

26:08

个股机会

成功逆境反转的Shopify,能否成为下一家科技巨头?

2025.09.08

13k

70

4

27:30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5+2基本面分析,彻底看懂英伟达投资! - 2025年9月

2025.09.03

9k

33

23:15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估值上限,下限,以及合理估值;从估值中看懂英伟达股价逻辑!—— 2025年9月

2025.09.03

7.4k

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