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vs网景浏览器之争中,看懂当今AI革命下大科技的发展!
2024.03.25
播放量 12.3k
美股的大科技们会在AI时代被颠覆吗?面对新兴技术的冲击,大科技们要如何应对呢?而这些新兴技术企业又如何才能杀出重围呢?#AI #微软 #互联网 #网景 #MSFT #大科技 #浏览器
#AI
文字稿
美股的大科技们会在AI时代被颠覆吗?面对新兴技术的冲击,大科技们要如何应对呢?而这些新兴技术企业又如何才能杀出重围呢?
现如今我们站在了一个颠覆性科技萌芽的时间节点上,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很可能会不断的看到新兴技术的挑战者出现,尤其是在AI领域。而美股市场上的科技公司们也很可能会重新洗牌。一些老公司会逐渐没落,而一些新公司会杀出重围。就像当年的互联网革命一样,有新兴的技术公司谷歌和亚马逊,也有没落的龙头IBM,思科,当然,也有40年屹立不倒的微软。
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来介绍这么一个,发生在互联网革命中的,可以说是美股历史上最经典的商业案例之一,网景和微软的商业大战。两者在商业对抗中的你来我往是极其精彩。虽然我们现在来看结局已经注定,网景失败,微软胜出。但过程是一波三折,让人叹为观止。不到最后一刻,你都猜不到谁会胜出。我们今天就通过这样一个精彩的案例,来分析一下,现如今的大科技们在面临新兴技术的挑战时,会有怎样的发展?而那些新兴技术企业想要杀出重围,又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上来,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网景的发展史。1993年,年仅21岁的大学生Andressen开发出了Mosaic浏览器,并在互联网上线,这便是早期网景浏览器的雏形。这一发明在当年是颠覆性的。因为在此之前,浏览互联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户不仅需要熟悉Unix操作系统,以及TCP/IP通信协议,而且还要通过写代码来下达指令,所以真正有能力使用互联网的人少之又少。但网景浏览器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它开创性的发明了滚动条,按钮,下拉菜单等各种人性化的交互,这使得普通人无需专业知识也能够轻松浏览互联网。现在看来,网景浏览器的出现之于互联网,就非常类似于现如今OpenAI ChatGPT的出现之于AI一样,他们都是将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了,让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使用这个颠覆性的技术。这不仅给公司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大大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网景产品发布1年后,也就是94年,网景浏览器的用户已经高达了上千万,在那个信息还很闭塞的年代这已经算是飞速发展了。很快到了94年10月,网景开始了它的变现。他们对最新版本的浏览器开启了付费模式。用户在90天的免费试用之后,需要支付39美元才能使用。而市场其实也非常买账,新产品推出之后,网景一把就赚得了700万美元。
技术具有颠覆性,变现又异常成功,这样的公司想不被资本关注都难。所以网景非常顺利的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并且在公司成立仅三年之后,也就是95年便成功上市了。有了资本的支持,网景迅速扩张,产品也在不断地升级,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浏览器霸主。在当年,网景占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完全垄断了这个细分赛道。而在商业模式上,公司把产品定价到几十到上千美元不等,通过差异化收费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现金流。一时间,网景成为了当年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他也以一己之力把互联网概念推向了高潮。可以说,网景在当年的地位,和今天的OpenAI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此时,我们的另一位主角,微软在干什么呢?与当今AI大火后,微软第一时间宣布入局不同。在当年已经作为科技股龙头老大哥的微软,面对互联网的浪潮,却表现的无动于衷。
从网景的故事中我们知道,94年初,互联网概念就已经开始在市场中蔓延了。但此时的微软CEO比尔盖茨却公开表示,‘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认为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可能在比尔盖茨眼中,当年的互联网也许就像今天的元宇宙一样,是个好东西,但也没必要非得布局。
然而事实是,互联网可和元宇宙不一样,随着网景的持续扩张,互联网的前景逐渐开始变得明朗。应用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而市场对于微软的质疑声也变得越来越大。到了94年年底,这时的微软显然是有些坐不住了,但他又放不下老大哥的架子,于是他们做了这么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操作。
他们直接甩给网景一张100万的支票,提出要买下网景浏览器的永久使用权。这一举措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毕竟当时的网景已经是如日中天了,一年时间就能卖出300万份copy,也有上千万的用户,你微软100万就想永久使用,简直跟骂人一样。很自然的,网景果断拒绝了微软的offer。
站在那一刻来看,微软这一举措简直是蛮横无理,而网景也没有任何接受的道理。但站在现在来看,其实如果当年网景委曲求全接受了Offer,反而会是更好的选择,也许我们现在用的依旧会是网景的浏览器。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只能叹息造化弄人。
在当年,网景的严词拒绝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彻底激怒了微软。大家别看现在微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但其实当年的微软可是非常霸道的。毕竟比尔盖茨是曾经成功挑战过不可一世的IBM的人物。今天,既然你网景不识好歹,那我就只能亲手把你干掉了。于是,没过多久,微软便高调宣布,要大举进军互联网领域。而且第一炮对准的就是网页浏览器,自此浏览器大战正式打响。
虽说微软开始浏览器的布局,已经比网景晚了近2年的时间,但毕竟微软财大气粗,一上来,他们就买了一家做浏览器的公司,叫SpyGlass,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修改。而与此同时,微软还专门调配了一个800人的超级团队,没日没夜的开发。在经过了半年的努力之后,95年的8月,微软终于是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1.0,简称IE 1.0。
结果没想到的是,被寄予厚望的IE 1.0一上线就扑街了。他不仅功能非常简陋,而且动不动就崩溃,用户体验可以说是非常之差。微软的大手笔花钱,砸资源,压根就没派上用场。据当时的测评显示,IE 1.0不过就是网景两年前的水平。
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在IE上线的一个月之后,网景也推出了他们上线以来最大的一次更新,网景2.0。这次更新网景发布了一系列极具创新力的新功能。新版本的浏览器能够增加插件,应用Java编程语言,还能在网页中直接下载文件,还添加了音乐播放器等各种功能。不仅如此,这次网景的更新还埋藏了一个更大的野心。他们在浏览器中加入了文字处理程序和电子表格软件。很显然,这就是在对微软的Office宣战。
与微软IE1.0一上市就扑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景2.0一经发布就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微软IE 1.0的陪衬之下,更显得网景技术的强大。这也让网景一举成为了当年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没有之一。而金融市场的表现则非常说明问题。一边是网景,在网景2.0上线后,股价马上就暴涨了200%。而另一边是微软,在IE 1.0扑街后,股价大跌了20%,更是被高盛从维持多年的推荐名单里摘除。很显然,此时的投资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投票。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如今AI浪潮中,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大科技,对标新贵OpenAI的现状。谷歌虽然是前辈,但是在GenAI上却处处被OpenAI牵着鼻子走。他们追着OpenAI推出的各种产品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让市场失望。而苹果也因为迟迟不入局AI而被市场所看衰,巧合的是,前不久高盛也把苹果从维持多年的推荐名单中给摘除了。历史总是戏剧性的相似。
现在我们都知道,当年的微软最终并没有一蹶不振,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展开反击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IE 1.0全面败北之后,比尔盖茨彻底被激怒了。一向靠技术碾压全世界的微软,哪受过这样的委屈。于是,为了向全世界证明微软必胜的信念,在95年底,比尔盖茨召集了数百名记者和分析师,开了一次盛大的记者会,在会上他表示,微软将会对互联网采取史无前例的强硬态度,并向网景公开宣战。
比尔盖茨此举可并非是匹夫之勇,他这次是有备而来的。记者会上,微软宣布了这么一个重磅炸弹,那就是微软的所有互联网产品全部免费!在此之前,和网景一样,微软的浏览器也是要收费的。而这次不仅浏览器全部免费给用户,微软还附送Web服务器软件,外加免费授权Java编程语言。这些服务如果你找网景去买,少则几十美元,多则上千美元,而微软这里全部免费。
这便是比尔盖茨的高明之处。在技术上,他自知现在的微软还不占优势,所以他这次决定从商业上打败网景。其实他能这么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因为比尔盖茨能有今天的傲娇,靠的就是他冠绝时代的技术能力。而现在他愿意放下身段,从商业上突围,则能看出他的进退自如。
免费的这个消息一出,网景当天的股价就大跌了10%。而面对着微软的咄咄逼人,网景全员是一片静默,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制措施。有人说这是网景手握技术优势的不屑一顾,也有人说这是小公司面对大公司恶性竞争的无能为力。具体是何原因咱们无人能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微软确实是扳回了一城。
但微软的攻势并没有就此结束,很快他们又祭出了第二招攻势,什么呢?就是抄。网景有什么功能,我微软就抄什么功能。很多网景引以为傲的创新,在上线没几周之后,微软那边就很快抄了过来。相比于网景,微软几乎是有无限的资源。他们有钱,有人才,有渠道,还能没日没夜的进行工作。微软光浏览器部门的人数就是网景整个公司人数的好几倍。也正因如此,微软的浏览器得以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到了96年8月,微软发布IE 3.0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把所有网景的功能都抄了过来,这时的IE浏览器已经和网景非常接近了。而此时距离微软第一版浏览器发布仅仅过去了一年。
紧接着,微软第三招攻势接踵而至,他们开始撬动自己的Windows系统来打压网景。在当年,虽然微软浏览器做的不行,但Windows系统已经是无敌的存在,几乎所有PC都需要用微软的系统。于是微软和当时最大的互联网网站,美国在线谈起了合作。他们以Windows系统上默认的美国在线图标为诱饵,让美国在线使用微软的IE浏览器作为默认浏览器。说实在的,这个诱饵实在是太香了,谁能抵抗得了让自己的品牌,默认出现在每一个用户的Windows上呢?所以毫无意外的,美国在线答应了微软的请求。而这一举措,一举为微软打开了一大片用户市场。
这三招攻势下来,网景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作为小公司,他们唯一的业务就是浏览器,如果像微软一样免费,他们将失去所有营收来源。那时又没有卖广告,卖插件的商业模式,网景确实很难应付。而他们也不具备微软Windows这样无敌的渠道,他们更没有资源去砸钱赶进度。他们有的就是一帮天才工程师,唯一能做的就是靠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迭代来保持自己的优势。而在微软不断地强势猛攻下,网景的这点优势也显得越来越脆弱。
很快微软的最后一记重拳,则彻底将网景带进了坟墓,而这就是著名的IE浏览器和Windows的捆绑事件。时间来到了97年年初,这时浏览器大战已经开打了一年多。网景此时早已没有了当年90%市场份额时的荣光,也几乎已经对于微软构不成威胁。但微软并没有打算饶过他。
此时微软宣布,将IE浏览器强制捆绑到自己的Windows系统上,所有使用Windows的用户默认都会使用免费的IE浏览器。此时很多新加入互联网的玩家都不再是圈内人,他们根本分不清不同浏览器之间有什么区别,你很难再说服这些人,去下载另一个付费的浏览器。于是网景终于缴械投降,被迫免费提供他们的产品。但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网景的市场份额骤降,没过几个月就宣布投降,最终被收购。这场浏览器大战也宣告结束,微软从宣布入局,到彻底打败对手仅用了3年时间。
故事讲到这儿,相信一定有看官会跟我一样,觉得微软的一些手段有些过分。是的,当年的微软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也被众多行内人所不齿。但我们今天讲这段历史的目的,不是去批判微软行为的好坏,而是想要从中找出一些,我们能够在次轮AI投资中值得借鉴的东西。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这第一点思考就是,先发优势真的重要吗?从网景和微软的竞争中来看,似乎先发优势并没有那么重要。网景做出浏览器领先于微软2两年,技术上也具备很强的优势。然而微软光靠抄就填补了两者的差距。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微软靠抄就抄死的公司不再少数。同样的,在中国,腾讯也是那家抄死别人的公司。我们统观互联网的发展就会发现,那些单纯靠某项技术领先的公司,即便具备先发优势也很容易被后人赶上。真正能够持久的公司,更多的像苹果,PayPal,eBay这样,能够靠技术建立起生态,并且有网络效应的公司。
那是否今天的AI也会如此呢?我们现在看到OpenAI的横空出世后,谷歌和苹果这样的老牌科技巨头都在被牵着鼻子走,但他们是否也能像当年的微软一样,之后迎头赶上呢?从互联网发展的经验来看,晚一点布局AI,其实也并非是什么决定性的问题。像OpenAI这样的先行者,现在看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一年后呢?五年后呢?你很难讲,光靠技术上的领先,OpenAI就能够坐稳现如今在大语言模型上的地位。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大语言模型同质化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阶段的一些优势,或者是劣势,恐怕都不值一提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A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是不同的。AI技术的好坏有两点决定性因素,一个训练时间,一个是数据量。这两点对于有先发优势来说,需求就很高了。因为更早出现的AI模型,它自然就会有更长的训练时间,也会在更多人的使用中获取更高的数据量。而关键是,这些优势并非是需要更高的成本能够带来的,而是只要靠堆积时间就能够获得。所以说,理论上你会看到,最好的AI模型也许并不会比第二好的更贵。那么谁还会愿意花同样的钱,去买第二好的模型呢?所以说,先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给公司带来无可撼动的优势。而其实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明显。
这么说起来,似乎两者有点矛盾。一方面我们说AI同质化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另一方面AI又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那么先发优势到底重不重要呢?实话讲我自己也没有答案。我也认为面对AI这样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我们也很难轻易的给出明确的判断。如果非要让我猜的话,我更倾向于,在技术发展的早期,先发优势其实并不重要。而各项创新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大公司之间能够轻易的相互借鉴。但是一旦技术趋于成熟,也许先发优势就能够体现出来了。这就有点类似于是当年谷歌的搜索引擎,在技术发展早期,其实谷歌并非是第一个做搜索引擎的人,而他其实就是靠着技术优势后来居上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谷歌有着大量的数据,以及更长的训练时间,使得他得以在搜索上的优势不断被巩固,而后来者想要超越就变得越来越难了。不知道各位看官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也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网景微软之战给我的第二点思考是,在技术发展的早期,渠道非常重要。回看整个浏览器之战,我们发现,微软胜出的关键就在于他的渠道非常强大。因为用户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究到底哪个技术更强,他们其实更加追求方便。如果你有渠道已经触及了我,那我就更可能会选择同一渠道上的产品。而微软的渠道就是他那无敌的Windows系统。因为掌握了这个渠道,让他们有能力去撬动杠杆,发挥出技术的最大优势。
而在未来的AI大战中,尤其是技术发展的早期,我认为渠道也会异常重要,甚至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但这一点,我发现还没有被现如今的市场完全意识到。现在大家所关注的还都是哪家的AI模型越好用,哪家的模型更容易出问题。但你想象一下,如果说谷歌的Gemini和ChatGPT的体验相当,但Gemini可以很方便的在所有手机上调用,而ChatGPT还必须要特地去App Store下载,那么你是否会图省事直接使用Gemini呢?如果你是个技术发烧友,也许你会了解这两者的不同,不怕费事,但如果你就是个新加入AI的新人呢?也许答案就非常明显了。所以说,我认为未来掌握着更大渠道的大科技们,仍然会是AI浪潮中最具优势的玩家。他们可以轻易的撬动杠杆,为自己带来优势。我们看到,最近刚刚宣布入局AI的苹果,第一个动作就是和谷歌的Gemini合作。我已经嗅到了一丝当年微软的气息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想要判断,什么样的AI初创公司更能够杀出重围的时候,我想渠道也会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想必今天的OpenAI也是吸取了当年网景的教训,早早就攀上了微软这棵大树。也正因如此,他的AI模型才能快速的铺开到微软大量的渠道中去。现如今OpenAI在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说比当年网景要好不少。可见,研究历史能让我们对如今看的更透。
网景带给我的最后一个思考是,未来的AI应用,大概率也会趋于免费。互联网产品的免费可不仅仅是浏览器,你会发现大部分互联网应用都是免费的。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并非如此。而使得互联网产品免费的导火索几乎都来源于一点,那就是竞争。微软和网景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我认为,未来在AI应用领域也会如此。现在我们看到仅有的一些AI应用,大部分还都是收费的,比如微软的Copilot,ChatGPT和Gemini的高级版等等。未来,我们大概率还会看到一些科技公司,对于其AI应用进行收费。比如Adobe的Firefly。但我想跟各位说的是,大家可以期待这些AI应用给公司短期的业绩带来提升。但长期来看,这些AI应用恐怕都会在竞争中趋于免费,而坚持付费的那些公司很可能会被淘汰。这就意味着,我们最好不要把这部分业绩加入到公司的长期估值当中。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免费必然会成为AI应用的趋势,那么谁最能有魄力率先把产品做到免费呢?很显然,还是这帮大科技。小公司恐怕很难一直靠烧投资人的钱,来维持不赚钱的生意。
而综合这三点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如果我们想乘上本轮AI浪潮,大科技仍然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市场上更多人在关注,哪些公司动作慢了?那些公司产品有问题?哪些公司创新力不足?等等等等。但实际上,如果拉长视野你就会发现,历史的轮回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也许都并没有那么关键。而那些在技术发展马拉松中获胜的公司,往往是综合了资源,渠道,技术,执行力于一身的企业。而这些都被现如今的大科技们,牢牢掌握在手里。那么你对于微软和网景的浏览器之战,有怎样的思考呢?也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AI #微软 #互联网 #网景 #MSFT #大科技 #浏览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