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也能参与的量化策略来了!用模型选股,就可以轻松赚钱?介绍一只最强量化ETF
2025.11.10
播放量 1.6k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投资不靠直觉、不追新闻、不被情绪左右,而是完全交给一套数学公式去选股,结果会怎么样?今天这期视频,我就来给大家聊一个,在量化投资中最有代表性的策略。我不仅会帮助你搞懂它的原理,在最后,我还会给出最具代表性的ETF标的,并明确指出它是否值得买入。
文字稿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投资不靠直觉、不追新闻、不被情绪左右,而是完全交给一套数学公式去选股,结果会怎么样?事实上,市面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ETF。他们通过对上千只股票的收益、波动、趋势进行分析,涉及基本面、估值等各种数据,然后用统计模型挑出最有机会上涨的公司,自动组成一个ETF。这种ETF,统称为量化ETF,Quantitative ETF。
和单纯的大盘ETF不同,一方面,量化ETF是有一定选股逻辑的,这个选股逻辑就是量化模型里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往往是经过历史回测能持续跑赢大盘,或者至少在某方面比大盘有优势。另一方面,它又跟那些高成本的主动ETF不一样。因为只要规则定下来,接下来就是模型自己去选股和调仓而已,所以它的成本往往又比主动ETF便宜。因此,量化ETF可以说同时占到了主动ETF和被动ETF的优点,某种程度上,一个好的量化ETF,它既适合用来定投,也适合做主动投资。
那这么好的东西,咱们肯定得好好了解一下。今天这期视频,我就来给大家聊一个,在量化投资中最有代表性的策略。我不仅会帮助你搞懂它的原理,在最后,我还会给出最具代表性的ETF标的,并明确指出它是否值得买入。
什么是量化?
在做进一步的介绍之前,我们还是要先简单理解一下,什么是量化投资。简单说,它是一种用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做投资决策的方法。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公式和规则来的,它往往是经过历史数据回测后,发现的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有一个公式,能够总结暴涨股股价上涨的一些规律,而且历史回测也能证明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做一个模型,把这套公式长期执行下去。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好处,它能让投资更有纪律、更客观,也能避开人性最常见的陷阱。
而量化ETF,就是把这套量化投资逻辑打包进ETF里。投资人只要买进这档ETF,就等于拥有了一个自动执行的投资模型,来为你赚钱。
不过,市面上做量化的ETF其实并不算很多,常见的、比较成熟的策略往往离不开这几种:动量策略、价值因子策略、低波动策略。现在不理解这些名词没关系,我们之后还会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趋势跟踪和战术配置型的量化策略,甚至还有AI驱动的量化策略,不过这些策略的ETF都还不太成熟,流动性也不太够,咱们就先不展开。
今天这期视频,咱们还是以实用性为主。我会从这些策略中,挑选出一个历史回测上效果最好,最能体现量化精神,而且在ETF投资中也较为成熟的量化策略。这就是动量策略,英文叫Momentum。
动量策略介绍
什么是动量策略呢?它本质上是一种根据过去的涨跌,来预测未来走势的投资策略。简单来说,它相信市场具有一定的惯性,那些涨得好的股票,短期内往往还会继续涨;而那些一路下跌的股票,也更可能继续落后。所以我们只要一直追着那些涨得好的股票去买,那么就更有可能赚到钱。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怀疑了,这不就是妥妥的追涨杀跌吗?我们经常把追涨杀跌当成反面教材来批评,怎么在这里还成为一种有效的量化策略了呢?确实,直觉上看,追涨杀跌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这也是动量策略常常被人误解的地方。但实际上,从历史回测来看,追涨杀跌的表现却是非常好的。
学术界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来自于1993年Jegadeesh和Titman的经典论文。他们发现,如果每个月买进过去一年表现最好的那一批股票,也就是所谓的Winner,同时卖空表现最差的那一批股票,也就是Loser,平均每年可以跑赢大盘10%。而且这个动量效应并不是短期巧合,而是在美股近百年的历史中都相当稳定。
点击放大
2013年,Daniel和Moskowitz进一步深化研究。他们在论文《Momentum Crashes》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根据这个结论,回测了过去近100年的数据。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你在1927年投资1美元到大盘中,那么到2013年,你会获得2943美元,也就是图中第二高的那根线。但同样投资1美元,如果你买的是过去12个月表现最好的那10%的股票,也就是Winner,然后每个月都做一次调仓,永远买入表现最好的10%的股票,那么到2013年,你将会赚到近865000美元,是大盘表现的300倍!反过来,如果你非要和市场反着走,坚持买最糟糕的10%的股票,也就是Loser那1美元最终只会剩下1分钱。这,就是动量策略的力量。
所以你看,很多人总觉得,股票涨多了一定会跌,跌多了就会反弹。但历史数据告诉我们,涨得好的往往继续涨,跌得惨的更可能再跌。与其害怕追高,或执着于抄底,不如顺势而为,或许还更容易赚钱。
但说到这里,咱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现象看上去那么反常,却能经得起上百年的历史回测呢?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跟投资者普遍存在反映不足的问题有关。有研究表明,每当市场出现新消息的时候,无论好坏,投资者往往会慢半拍。这样的情况,我想有一点经验的看官应该都经历过。于是乎,股价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持续修正,使得好消息的公司继续涨,坏消息的公司继续跌。这种市场惯性,正是动量效应能长期成立的根本原因。
那咱们是不是直接无脑跟随这个策略就可以了呢?也不完全是,因为动量策略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在大多数年份能稳定跑赢市场,但在某些情境下,会经历剧烈的崩盘,而且往往会大幅跑输市场。
下面这张图就展示了动量策略在这种大起大落市场中的表现。它是资产管理公司Verdad回测出来的动量策略和大盘之间的对比表现。我们把焦点放在08年这段时间里。可以看到,在08年市场崩盘的时候,动量策略也是大跌,而且跌幅比大盘更多,更急。更可怕的是,在随后大盘快速反弹的时候,动量策略并没有跟上,反而一直跑不赢大盘。
点击放大
类似的结论也从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个论文中看到。这张图就展示了动量策略在08年崩盘后的表现,可以看到,winner的表现并不怎么样,多年里一直跑输大盘,更是大幅跑输loser的表现。
点击放大
像这样的回测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给大家展示了。结论就是,动量策略虽然在很长时间里可以跑赢大盘,但如果遇到这种大起大落的市场,是跑不赢大盘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Daniel的论文中其实有解释这个现象。他认为,这跟动量策略里选出来股票的beta高度相关。对于不知道什么是beta的看官,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是一个用来衡量股票对市场波动敏感度的指标。举个例子,如果一只股票的 Beta 等于 2,就意味着当市场上涨 1% 时,它平均会上涨 2%;相反,当市场下跌 1% 时,它也可能下跌 2%。换句话说,Beta 越高的股票,对市场变化更敏感,涨得更快、跌得也更狠。
下图显示的是不同阶段下,不同股票的Beta变化图。其中,实线代表Loser的beta,虚线则代表Winner的beta。可以看到,当市场从泡沫高点崩跌时,代表winner beta的虚线往往会更高,这意味着winner此时的股价敏感度比loser要更高,这是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像是00年01年的时候,以及07-08年这段时间,都是winner的股价敏感度更高,因此在下跌过程中跌得也更惨。而当市场从低谷反弹的初期阶段,比如02年和09-10年的时候,winner的beta反而在低位,因为敏感度不够,所以反而跟不上市场的上涨。相反,这时候的loser的beta却在高点,他们更容易跟随市场反弹。
点击放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盘急跌初期与反弹初期,Winner的表现都不太好。因为当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传统动量模型依旧死守原有逻辑,只根据过去的涨跌幅来选股,无法及时识别趋势反转的信号。比如,在市场由牛转熊的时候,那些过去涨得最猛的winner,往往成为被集中抛售的对象。而跌得多、估值被压低的loser,反而短期内表现更强。结果就是,动量策略在这种行情中容易出现明显回撤。而同样的,在下跌后的反弹,动量策略也跟不上。因为在熊市的时候,那些跌得少的股票,就变成了winner,所以那时候饿的winner全被调成了防御股。这就变得尴尬了,因为在市场反弹的时候,别的股票往往都会在快速跟上节奏,但因为动量策略全部调整成防御股去,导致跟不上市场的反弹。
所以,这种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缺乏动态调整能力的特性,使动量策略在顺势时能大放异彩,但一旦行情掉头,不仅收益差了不少,整体的波动也会大很多。
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种改良版的方案,动态动量策略,Dynamic Momentum。这套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让模型不要只看哪只股票涨得多,还要在选股的时候,根据风险来做调整。这样,就可以在市场风险升高时,主动调仓到防御股上。而在市场稳定、风险下降时,也会主动调仓在进攻股上。这么下来,就能使得整个动量策略更懂得进退有度,收益曲线更平滑,持仓体验也更好。
现在,这个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的金融产品当中。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动量ETF都不再用论文里说的那种做法了,除了本身不好实现以外,也是因为这些ETF都需要在原本的基础上,多加一层对风险的考量。
标普500动量指数和SPMO
那具体这个风险是怎么去考量的呢?其实,不同的ETF,考量的方法都不一样。这里,咱们以标普公司推出的动量ETF,SPMO为例。根据标普公司的《S&P Momentum Indices Methodology》介绍,他们在选股时会做三步调整。
第一,他们会参考一只股票的波动率来调整权重。波动率高的股票,风险就会更高,指数就会降低权重,反之亦然。
第二,他们会参考一个叫做Z-Score的指标来调整权重。这是一个金融领域用来广泛评估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同样的,风险越高的股票,权重就越低。
第三,他们还会根据流动性做调整。流动性高的股票,往往会给更高的权重,反之亦然。
如果你没听懂这三步,其实也没有关系,他的核心逻辑就一条,风险越高的股票,权重就越低。而在这三个调整下,SPMO就能找到那些winner的同时,风险也相对稳健的公司了。
最后,SPMO会根据动量效果和风险做一个评分。有了这个评分,再根据市值进行加权,最后会组成一个大约100只成分股的组合。这就是SPMO的选股逻辑。可以看到,SPMO的做法,和最初论文里的方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但这还不够。在论文里面,动量策略都是每个月做调仓的,而且常常每一次调仓,都有一半的股票给换掉。这放在实际场景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所以,SPMO调仓的频率要低很多,他们每半年才调一次仓,分别放在三月和九月。也因此,它的总费用率仅有0.13%,在同类型ETF中属于最低的一档。
另外,SPMO在计算winner还是loser的时候,还会排除最近一个月的表现,以避免短期情绪造成的干扰。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SPMO这个ETF的逻辑给大家讲完了。我想现在大家一定非常好奇,这个ETF表现到底怎么样?
下图展示了自2015年SPMO成立以来的表现。在这十年时间里,SPMO累计上涨约 358%,远高于同期标普500 的 223%,折算下来,意味着平均每年能跑赢大盘约 4% 。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跑赢的幅度,其实主要是在近两年 AI 牛市爆发之后才明显拉开的。在2023年之前,SPMO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只是跑赢了大盘一点点而已。
点击放大
不知道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疑惑。记得在论文里看到,动量策略被说得天花乱坠,回测看上去那么强,但好像放在真实世界下,也没有那么神奇。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效率的不断提升。前面我们说过,动量策略之所以能有超额报酬,是因为投资者普遍存在反应不足的行为偏差。可是,投资者是会学习的,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采用动量策略,市场的效率一直在不断提升,那种反应不足的空间也就被压缩了。而这,就会大幅压缩了SPMO的表现。
这里的一个证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动量策略被发现过后,他的效果就明显下滑了。仔细观察这张图,在红色圈出的部分,也就是 1999年开始,虽然动量效应依然存在,但强度明显下降。在此之前,平均每年能跑赢大盘 8%,但1999年之后,只有3%。这说明,动量效应虽然还存在,但已经不再像早期那样轻松碾压市场了,它也在适应一个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高效的市场环境。
点击放大
可能有人会想,这会不会也是因为SPMO没有按照论文的方式来做。毕竟,SPMO的池子限定在标普500里,调仓又比较慢,而且还要根据风险做调整。而且,SPMO还有交易成本等问题。是不是这些原因才导致了SPMO的表现变差了呢?
这也是我一开始怀疑的地方,但后来我做研究发现,其实这些限制、交易成本等因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是因为,标普官方曾经对它的这个模型做过回测,如果是从1994年就按照这个方法去运行这个ETF,那么在过去这31年里,整个指标平均每年可以跑赢大盘2.7%,和前面论文里看到的,1999年之后只有3%的超额收益差不太多。所以你看,即便SPMO加了很多限制,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效率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这几点原因之下,动量策略虽然还可以跑赢大盘,但由于市场效率的提升,它的幅度和效果,都已经明显不如90年代之前了。而实际投资中不得不面对的那些限制,也进一步压缩了它的收益表现。
那么SPMO可以买吗?
那既然动量策略的效果已经变差了这么多,SPMO还值得买吗?或者说,如果我们投资SPMO,我们应该基于一个什么样的预期呢?
首先,我还是想先强调一下,SPMO虽然没有当初论文里看上去那么惊艳,但它仍然是一个不错的ETF。首先,自这个ETF成立以来, SPMO 还是有大约60%的时间表现优于大盘的。而且从一个几年的时间维度去看,SPMO几乎都能跑赢市场。我们不可能期待一个ETF能够100%持续优于大盘,尤其是在美股这种高效率市场里,能做到60%的时间跑赢大盘,而且长期稳定跑赢,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其次,这两年它还能够大幅跑赢市场,这并非是巧合,因为SPMO最擅长的,就是在趋势明确的行情中放大收益。事实上,自从23年年底24年年初以来,SPMO就一直持有那些AI概念下最强劲的股票,包括英伟达,博通,PLTR,Meta等。直到现在,这些都仍然是SPMO的重仓股。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除此之外,由于SPMO 是以市值加权的方式组合的,股价的上升,会让SPMO主动地提高权重,因为SPMO就是涨得越多的股票,市值越大的股票,他就要买越多。这会形成一个放大收益的正向循环。所以,SPMO 不仅能顺势抓住市场的主线,还能在强势行情中进一步放大趋势收益。也因此,我相信只要AI这个行情可以继续,我相信SPMO就能在这个趋势下,持续放大收益。
当然,SPMO也有它的问题。一旦市场进入震荡或风格切换期,它的模型更新速度相对滞后,无法捕捉市场的反转信号,因此常常在这个阶段落后。其实不光是SPMO,我观察了市场上几乎所有动量策略ETF,尽管他们的规则可能有些不一样,比如有些ETF是每三个月或者每个月调仓的,但几乎都跑不赢大盘。显然,这是动量策略的一个结构性弱点。
点击放大
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的SPMO已经全是AI相关的股票,主题集中度很高,而且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看,它的集中度还会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如果哪一天AI泡沫突然破裂,那么SPMO应该会亏得很惨。虽然真出现AI泡沫破裂的时候,大盘的表现估计也会很糟糕,但以SPMO目前的风格来看,它大概率会亏得比大盘多不少。这是SPMO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重大风险。
总的来说,从过往SPMO 的表现来看,我们知道,动量策略虽然在理论上长期有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展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它最擅长的,是方向明确、趋势延续的长牛或长熊行情。在这种环境下,强势股会持续领跑,而 SPMO 的再平衡机制还会不断加码,从而有效放大涨势。但一旦市场进入转折或震荡期,这套逻辑就会显得迟钝,它无法即时捕捉市场的反转信号。所以在牛熊转换的阶段,往往表现会逊于大盘。而要是出现AI泡沫破裂这种极端情况,那么SPMO更是变得相当危险。
说了这么多,咱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投资者到底是否要买入SPMO,或者说应该基于一个什么预期去买入呢?
在我看来,它有这么几个场景,或者说这么几类需求,是非常适合通过SPMO去实现的。
第一,就是把它当成SPY或者QQQ那样,作为长期持有的标的。从好的方面看,它毕竟是一个长期跑赢大盘的ETF,费用又低,这样的标的,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资产。不过从不好的方面看,它在趋势转换的时候,可以连续好几年都跑不赢市场,而且在AI泡沫的场景下,可能会有重大回撤。综合来看,SPMO本质上是通过承受更高的风险,来换取一些额外收益的。如果你本身对风险承受能力很强,不怕短期内大幅回撤,能扛过去波动的话,那么长期下来,持有SPMO或许能带给你比持有大盘更高的收益。
你或许会问,咱们难道不能在趋势转换之前把股票给卖掉吗?这不就可以妥妥地吃掉牛市的收益,然后避开熊市的风险了吗?如果你能做到,这当然可以。但高位逃顶的难度太大了,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不可复制。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SPMO也不是不能在市场糟糕的时候扛过去。从历史上看,只要你能扛着不卖,SPMO的收益是不会长期跑输大盘的。所以,如果你自认为没有高位逃顶的能力,那么直接长期持有SPMO,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这第二个场景,就是作为一个定投的选项。相比于大盘SPY本身,SPMO在定投的效果是有一定优势的。核心的原因还是它的收益要比大盘高,虽然不多,但要是通过定投日积月累下来,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而它的费用又很低,使得他也很适合定投了。这两点其实前面说的长期持有是一样的道理。其次,SPMO的高波动,对于定投来说,影响就要小一些了。定投不仅可以帮助你平滑掉风险,而且在波动大的时候,反而创造了一些抄底的机会,让你可以有更多机会买到便宜货。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带来一些差距。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点差距。下图是我通过定投计算器做的假设。如果我从2016年开始,每个月投入100美元在SPY和SPMO上,一直到25年10月。会发现,投资SPY会获得26349美元,总收益为123%,但投资SPMO,则会获得34600美元,总收益为193%。显然,SPMO的效果是要比SPY强很多的。虽然这些差距绝大部分都是在近两年才体现出来的,不过即便是早期的时候,SPMO一直以来都是略微赢过SPY的。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不过,我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风险。事实上,这个回测数据是有一定信息缺失的,因为它看不到AI泡沫破裂这类的熊市。前面我三番五次强调,SPMO最害怕的就是AI泡沫破裂,要是它真的发生,我相信,定投SPMO的回撤将会比SPY多不少,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要长很多。当然了,最终这个差距还是会被抹平的,毕竟定投就是为了抹平波动而存在的,只是过程中会比较难受。
整体来看,我认为如果你有足够长的定投计划,愿意为了更高的潜在收益,承受比大盘高一些的风险,那么定投SPMO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如果你本身就有在做定投,想要增强收益的话,那不妨考虑转移一部分仓位在SPMO上。
最后一个场景,就是通过SPMO抓住牛市行情,放大收益。尤其是在那些长牛的行情中。这个逻辑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动量策略的核心就是抓住最热门,涨得最好的公司。而且它的机制会帮助你自动调仓,让你在牛市中,总是能找到那些趋势最强的个股。因此,如果你对美股的市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觉得处于一个趋势性很强的牛市中,但又不知道什么样的公司会受益,那么SPMO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比如,在现在的AI行情下,只要这个热度还在, SPMO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直到情绪反转乃至泡沫破裂。
好了,到这里,关于SPMO的分析就已经结束了。最后的最后,再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其实,在市面上做动量策略的ETF并不少。随便上网一搜,估计就能翻到不少不同种类的动量ETF。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都去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我自己在做这个视频的时候,已经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市面上十多个动量ETF。而SPMO,是我综合了收益、风险、投资逻辑、费用后,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动量ETF了。因此,如果对动量策略是认可的,或者你自己的需求是符合动量策略提供的场景,那么我相信,SPMO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你推荐
19:27
PLTR | 财报解读
再好的财报也涨不动?PLTR上行空间还能有多少?PLTR财报后,投资模式要做出改变了!
2025.11.10
2.5k
37
2
24:01
ETF主动选股
15年,250倍收益!TQQQ是通往暴富的捷径吗?如何正确看待杠杆ETF?
2025.11.10
2.2k
29
4
15:18
ETF主动选股
打开通往硅谷金库的大门?介绍一只持有SpaceX和OpenAI的ETF!
2025.11.10
1.7k
22
3
23:21
ETF主动选股
散户也能参与的量化策略来了!用模型选股,就可以轻松赚钱?介绍一只最强量化ETF
2025.11.10
1.6k
17
12:50
ETF主动选股
钱别存银行了!一个给现金带来稳定收益的ETF!
2025.11.10
1.7k
2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