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持续低迷的真相是什么?反弹节点已经找到!怎么布局?

2025.03.31

播放量 21.4k

video_lock

过去这一年,微软似乎过得并不顺利,股价表现几乎停滞。而在最新的财报后,微软的股价又下跌了6%,这已经是连续三个季度财报后下跌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微软这笔投资。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低迷的微软是难得的投资机会?还是价值陷阱呢? #个股分析 #微软 #MSFT

#MSFT

no-comment

开通服务即可查看评论~

文字稿

过去这一年,微软似乎过得并不顺利,股价表现几乎停滞。而在最新的财报后,微软的股价又下跌了6%,这已经是连续三个季度财报后下跌了,这放在微软身上非常罕见。作为大科技中业绩最为稳定的公司,作为AI时代B端应用布局最为领先的公司,微软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最为攻守兼备的企业,然而过去一年的微软似乎并没有给出任何满意的答卷。
美投君知道,咱们很多美投Pro的会员都非常关注微软,相信持有这只股票的看官也多少会感到失望。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微软这笔投资。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现在低迷的微软是难得的投资机会?还是价值陷阱呢?
要想看懂微软这笔投资,最新的财报是最好的切入点。本季度,微软实际营业收入为6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略高于市场预期;净利润为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也高于市场预期。分部门来看,收入占比最大的生产力部门,同比增长14%,高于此前公司给的指引。个人计算收入部门同比持平,而市场最为关注的智能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这些都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
从数据上看,微软本次的业绩表现整体是好于市场预期的。但市场似乎并没有那么买账,财报公布后,股价还是下跌了6%,这放在微软身上算是不小的跌幅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Azure云业务的表现疲软。本季度,Azure云收入增长31%,虽然符合之前指引31%到32%的预期,但处于指引的下限,对于市场来说,这个表现是不够满意的。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进一步深挖Azure的业务结构,我发现,本季度31%的增速中,AI相关服务贡献了13%,非AI的业务则贡献了18%。而问题就出在了这个18%里面。事实上,这已经是连续三个季度非AI业务在放缓了。上一个季度,非AI业务已经从此前的24%下降到了22%,而这个季度又进一步下降到18%。这也是自2020财年一季度以来最低的增速贡献。更让人担心的是,按照投行的预期来看,这种困境似乎还要维持一阵,未来的增速还要从现在的18%下跌到14%。而这,也是过去三个季度微软在财报后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
那么微软被寄予厚望的Azure究竟怎么了?搞懂这个问题对于了解清楚微软这家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因为Azure一直是市场对微软最重视的业务,要是这部分业务有一个持续向下的压力,那么市场的信心就很难恢复,微软的股价就很难彻底反弹。所以,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Azure增速压力背后的原因。
我们不妨先看看公司管理层自己怎么说的。事实上,过去三个季度,管理层对于Azure增速不如预期,给出的解释都不一样。
第一个季度,公司给出的理由是欧洲的需求疲软,这点确实可以理解,毕竟在欧洲,AI的发展要慢很多,而且当时的欧洲也经历着不小的宏观压力。
上季度,管理层给出的理由是数据中心上线延迟,这背后的意思是产能限制,这点我认为也说得过去,毕竟英伟达的芯片确实一卡难求。不过,这里也还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我后面会讲到。
最新这个季度,管理层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在市场推广策略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销售团队过于专注推广AI云产品,比如Azure OpenAI的服务,而忽视了Azure的非AI云产品,也就是计算、存储和数据库等传统服务。这种不平衡的销售推广策略,导致Azure中非AI业务的增长放缓,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增速。
这个理由就让我有些怀疑了,要知道,微软在销售方面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他们拥有5万名销售与技术支持人员,直接覆盖全球企业客户,还有40万家合作伙伴可以间接触达客户。照理说,微软在销售策略上有巨大的灵活度,如果他们想要推动非AI云的增长,难度应该不大。
那会不会是管理层想掩盖什么更大的问题呢?为此,我特地去深扒了行业内其他几家云服务公司的财报,看完他们的财报后,我看到了一个行业内更立体的全貌。我发现,微软非AI云需求疲软的背后,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需求疲软。其实,这个季度除了微软的表现疲软以外,其他同行的表现也非常一般。比如AWS和谷歌云,它们的增速分别19%和30%,都不能说是亮眼。而一些大软件公司,比如ServiceNow和Salesforce,最近也发布了让人失望的业绩。同时,这些云公司在口径上也明显从乐观变得谨慎。半年前,他们会说,“预算开始松动”、 “我们预计年底会有大量支出”,而现在,都变成,“外部环境仍然艰难”和“我们假设需求将保持稳定”。这么看来,当前宏观经济的不明朗,可能引发了企业在云支出上的犹豫。
不过,更能解释当下Azure业绩不达预期的原因,是AI的挤占效应。也就是说,客户因为在AI上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不得不减少在非AI上的支出。从微软管理层对于销售团队的解释中,也能看出这一层意思。
不过,这并不是只有微软公司一家的问题,它更像是全行业的一个趋势。在最近一两季度的业绩中看,几乎所有的云业务公司,包括微软Azure、AWS、ServiceNow、Salesforce等,都能发现AI相关数据和业务表现强劲的蛛丝马迹,但整体业绩,以及非AI或核心业务表现都未达预期。比如,AWS就提到说,“预计未来几年云业务增长将呈现波动性,因为企业采用周期、容量考虑和技术进步会影响时间安排”。言外之意就是,因为许多企业客户的预算有限,为了长远考虑增加AI云支出,就不得不减少对传统云服务的投入。
所以,我认为销售策略的调整只不过是表象,更大的可能,是管理层已经看到了非AI云的需求疲软,不得不把战略重心转移到AI云上去。这才是微软非AI云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
那短期这个趋势有改变的可能吗?首先,由于宏观的不确定性,我们看到软件行业的一些公司对未来还是偏保守态度,大家对云支出的预算也变得紧张起来,这意味着短期很难看到有大幅改善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AI挤占效应,就更会延续下去了。在当前AI才是企业最核心的投资方向下,企业把有限的预算投入到AI云里面几乎就是必然的选择。这就意味着,短期内,微软在传统云的增速放缓还会持续一阵子。
相信有不少看官会问,虽然传统云的增速被挤占了,但如果AI云的增速表现非常好,那不应该是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才对吗?毕竟从长期来看,AI带动的业绩增长才是上限更高的。
确实如此,长期来看,企业们从传统云转移到AI云,市场肯定是喜闻乐见的。而事实上,Azure的AI业务增速也确实非常出色,它对Azure整体增速的贡献,在过去三个季度每季度都增加一个百分点,现在已经到了13%。我做了一个大致的推算,本季度Azure AI的收入为117亿美元,同比增长估计能达到了惊人的160%。而且根据微软下季度的指引,AI对增长的贡献还会进一步提升。
这个数据看上去非常不错,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在中短期来看,其实没那么兴奋了。这是因为,Azure整块业务实在是太大了,非AI这部分业务的占比体量还是要大得多得多,即便AI业务的增长很出色,但这对于Azure整体的提升并不够。下图是我根据公司披露的历史数据推算出来的AI云和非AI云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到,非AI云占了整个Azure的87%,而AI云仅占13%。当占比87%的非AI云业务增速放缓的时候,即便这13%的业务有160%的增长,也无法改变整个云业务增长放缓的趋势。
那有没有可能,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应用层的爆发,AI云这一块业务也能实现爆发,从而扭转Azure的颓势呢?就像当年的英伟达,在AI大火后,直接扭转了原本游戏显卡业务的颓势一样?
只能说有可能,但是希望并不大。
首先,是短期产能的瓶颈问题。Azure提供的算力,背后也是需要产能的配合的。你没有足够多的数据中心,没有足够多的GPU,那这个算力也提供不出去。而微软的产能确实遇到了瓶颈,主要在于高端GPU的供应上,毕竟英伟达的芯片大家都得靠抢。其次,作为 OpenAI 的主要云服务提供商,Azure 又需要为其预留大量算力,着进一步加剧了 GPU 资源的紧张。最后,Azure 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也面临挑战。所以,就是微软想要堆AI算力,产能也不允许他快速增长。
不过,英伟达当时也受到产能的限制,但它的业绩还是可以实现快速增长。这背后的原因,是英伟达可以通过涨价来提升利润率。那微软可以通过对AI云涨价来快速提升业绩吗?
答案是,也非常困难。英伟达能肆无忌惮的涨价是因为他没有竞争对手,一家独大。但微软不是,尽管 AI 云比传统云的技术门槛更高,但Azure并没有抛开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太远,这就使得Azure不能像当年的英伟达那样肆无忌惮地涨价。尤其在标准化算力和大模型推理市场,云服务商的差异化不高,不降价就不错了,更别提涨价。而在供给端,芯片算力的进步也压制着AI云计算的价格空间。云服务过去十年的单位成本下降了近90%,而这个趋势还在继续。由于单位算力成本每年都在快速下降,间接传导到终端定价,使得AI云服务始终面临价格压力。
所以综合产能瓶颈和价格压力来看,我想期待Azure的AI云能够有爆发性的增长是不现实的,他现在的高增速不过是因为基数太低而已。我们能够期待的就是AI应用爆发后,对于AI云需求的一个加速。这或许能带来一些积极转变,但是很难出现质的变化。
这么看来,Azure云的重拾增速非常依赖AI应用层发展路径的明确。就25年这一年来说,我认为Azure整体增速放缓的问题,很难有太大的改善。我不排除它还能维持着一个30%左右的稳定增长,但要想进一步突破,并让市场消除对Azure的顾虑,可能性并不大。
不光是收入端的增长还存在压力,支出的持续增长也是25年让投资者担心的原因。本季度,微软的资本性支出达到226亿美元,并预计全年达88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830亿。而市场对于微软如此庞大的资本性支出是存在质疑的。因为微软的资本性支出有很大部分用于长期项目,如土地和数据中心厂房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回报。另一方面,过高的资本性支出也会对未来毛利率和现金流产生影响,像公司本季度的自由现金流就下降了29%。而微软和一般的公司还不一样,市场是非常在意它每个季度的利润、现金流,以及它的股东回报率的,资本性支出的提升必然会对这些因素带来影响。
当然,这个情况不会一直存在,从微软的指引来看,明年资本性支出的投入增速就会开始下降,从今年的60%下降到10%-15%左右,整个供需关系也在今年年底恢复平衡。只不过在25年年底之前,资本性支出带来的业绩压力还是会存在。
整体来看,就2025年的微软来说,我总结出三个核心的趋势。第一,Azure传统云业务的增长依然乏力,并且短期很难改善;第二,快速增长的AI云还未能给微软的业绩,带来实质性改变,也无法期待他会带来爆发性增长;第三,庞大的资本开支还会持续。这三点,即解释了过去这一年微软所面临的困境,也预示了,整个2025年,微软的业绩还是会处于一个相对乏力的状态,也就预示着,微软的股价很难出现质的变化。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还要看AI应用层的发展。这个我们一会儿还会提到。
不过业绩的困难毕竟是一个相对短期的情况,很多人愿意选择微软,也不是看在它中短期的表现,而是看它长期的投资价值。那微软现在长期投资价值还在吗?未来的投资逻辑在哪呢?
在我看来,如果你决定长期投资微软,最值得看重的,是这家公司在AI云上的护城河。虽然当前云服务有三家巨头,但在AI云这块,微软还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这首先体现在微软资本性支出的领先身位。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3年一季度,微软就率先通过资本性支出取得先发优势,是三家云巨头中动作最快的。由于较早地进行投入,持续扩展和升级数据中心与算力资源,Azure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是和OpenAI的深度合作。因为有了早先的合作,在后续的服务上,OpenAI已经和微软达成独家绑定。OpenAI的技术集成也增强了Azure的AI能力,让Azure在生成式AI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吸引更多开发者与企业。根据IOT Analytic在24年10月的报告,微软在整体AI和生成式AI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微软强大的企业客户基础。做B端企业,客户是刻在微软的基因里的优势,相对谷歌云主要在中小企业的市场,以及亚马逊的技术性客户,微软Azure更多针对大企业客户。世界500强企业中95%使用Azure。Microsoft 365企业用户超3.45亿,庞大的客户群,不仅为其提供稳定收入,形成网络效应,增强客户粘性,更重要的是,最先接纳AI应用的,就是这些B端的大公司们。
正是因为Azure较早的资本投入、领先的技术集成,以及强大的企业客户基础,共同巩固了微软在云服务,尤其是AI云的领先地位。
不过,光有护城河还是不够的。有护城河的公司很多,可口可乐护城河也深,但可口可乐增长只有3%。可微软的这个护城河不一样,它不仅能带来业绩的稳定性,还足以给公司带来不俗的增长。
这首先能从Azure的RPO数据,商业剩余履约义务上得到验证。它指的是客户已签约但还没有确认的收入,通常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转化为实际收入。在最新的季度财报上,微软的RPO增速达到34%,较之前约20%的增速拉高了一个台阶。这次财报超高的增速,主要来自于与OpenAI的合作,尽管微软并未透露具体的交易金额,但是明确表示,这只是和OpenAI合作的第一阶段,未来应该还有更多的合作。不过即便排除掉这个季度,RPO都稳定在17%以上,最近几个季度还有加速增长的趋势。
另外,微软也是行业中从体量和增速综合来看,表现最好的云服务商。下图展示了三家云服务,商过去两年和未来一年的增速表现。可以看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Azure的增速平均下来都是最高的。即便是不考虑AI云部分,仅考虑非AI云,Azure的增速也依然很强劲。经过推算,Azure的年收入规模约为900亿美元,在这么大规模的基数下,17-18%的非AI收入增长并不低,只不过市场的预期更高而已。为了更好的对比,投行UBS预计亚马逊非AI云的增速仅有15%,低于Azure。SaaS类应用软件公司中,ServiceNow是高增长的代表,但增速也只是21%,可是它的规模只有Azure的五分之一。因此,虽然前面我们有说,Azure的增速在下降,但它依然是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公司。这最终,就是反映到公司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固,甚至还能蚕食掉别人的市场份额,从而带动去整个公司的业绩增长。
因此整体来看,凭借着Azure在AI云上的护城河,让我相信短期公司面临的压力更多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只要这个护城河依旧稳固,那么在AI时代的浪潮下,微软依然可以保证一个不俗的增长。
现在我们了解了公司的长期投资逻辑,也清楚了短期公司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应对这样一笔投资呢?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短期业绩持续的压力,公司股价其实是缺少上升的动能的,如果业绩上没有动能,微软就很难突破这一年来股价盘整的格局。但我们也分析了,公司长期的势能依旧很强,而且极具确定性。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突破眼下的盘整格局,跨越到长期AI时代的势能释放,将会成为投资这家公司的关键。
而我认为,要想实现这个跨越,最重要的一点是微软估值的重构。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过去20年微软的估值结构。回顾微软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在2010年到2013年这几年间,微软的市盈率PE估值大约在10倍左右。那时候微软虽然已经有云业务,但主要还是投入阶段,而且当时的CEO在云方向上也不够明确,因此市场更多是把微软当成一个软件公司来看待。
而在2013年往后,随着新任CEO纳德拉的上任,明确了云的方向后,Azure云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全球三大云服务提供商之一,这使得微软的估值一直在提升,直到20年,估值触碰到了25倍的位置。不过这个趋势到了20年就停下来了,过去这5年,微软的估值扩张没有持续下去,而是一直在25倍的附近盘整,说明传统云业务带动的估值扩张其实已经见顶了。
未来随着AI云地位的确立,我认为微软即将再度踏上估值扩张的道路。因为AI云会给微软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利润率还要高过传统云。这些都会系统性的提升公司的估值。就像当年微软从软件公司,转移到云公司估值的持续提升一样。这也是我认为,未来微软股价增长最大的动能,没有之一!目前AI云占Azure的比重不到15%,市场还不足以据此来重新给微软估值,什么时候这个比例提升到30%至40%,我认为他的地位就算基本算确立了,也就到了估值扩张的时刻了。这时便是我认为微软下一个上升周期的开启。
而眼下这个阶段,我认为正是我们逐步布局微软的好时机。对于长期价值投资者,最好的布局时机就是当一家好公司短期面临困难,价格便宜的时候。而微软现在正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诚然,他短期的业绩压力还需要至少持续到年底,但这也是市场共识的事情。我们不知道的是,AI应用爆发的节点,而我认为这很可能比想象中要更快,而股价又往往是提前与事实反应的。所以微软距离他估值重构的时间,恐怕不会有市场想象中那么长。当然,也很难说马上就会开始,不过也正因如此,这就给了我们投资者足够的时间来在低位慢慢布局。微软这家公司下限是很高的,低位布局相对比较安心。如果是持有股票的话,那我认为更是可以安心拿稳。

为你推荐

20:16

个股机会

OpenAI是如何彻底颠覆微软投资逻辑的?老牌巨头有怎样的新风险和新机遇?

2025.09.22

5.2k

46

7

28:11

个股机会

疯狂IPO市场下,高盛还能投资吗?

2025.09.15

9.1k

68

4

26:08

个股机会

成功逆境反转的Shopify,能否成为下一家科技巨头?

2025.09.08

13.1k

70

4

27:30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5+2基本面分析,彻底看懂英伟达投资! - 2025年9月

2025.09.03

9k

33

23:15

NVDA | 核心概览

英伟达估值上限,下限,以及合理估值;从估值中看懂英伟达股价逻辑!—— 2025年9月

2025.09.03

7.5k

20

3